时间记录的目的
我最近在学习和实践时间管理,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记录时间。记录时间是指对于自己干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去计时用于统计分析,这样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在各方面所花的时间。这样的话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分类我们所干的事情。就比如说我吃饭算一类,我睡觉算一类时间,买个东西算一类时间。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很多件事情,上百件的事情,比如说去买个东西、付个钱,是不是都要去分类?答案显然不是的。我们需要把一些类别给归类到一起。怎么样把这些类别归类到一起?我们有没有必要说是上个厕所都要记个时间呢。
如果你人工记录到纸张上是没有关系的,不管写什么都需要写的,最后算到一起就好了。我们用的是软件记录,提前设置好类别的类目来标记自己的时间。我个人喜欢尽量细,不想确实任何数据。但是这样的话类目越多,我们找的越费力,如何能在尽量少的类目下,完成时间记录呢?
这时候我们选择怎么记录都是个问题。我是有点困惑,然后就去学习了一些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下。我主要参考了一本电子书《时间去哪儿了: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实践手册》。那么电子书上面讲了我们指定记录不要HOW——怎么去记录。而我们应该考虑的是WHY——我们时间记录的目的是什么。书中举了一个案例:作者通过花饼状图的方法帮助一个人梳理了自己的时间花到哪里,解决了他当下的问题。那么在他当下最严重的问题他就没有必要继续时间记录时间了。
时间记录的意义
当然如果说出于了解自己时间分配,每个人都没有必要继续记录时间。我们有时候,以为自己在某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其实我们没有,而时间记录可以很完美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
一群老板在上一个时间管理的课的时候,老师问他们时间怎么安排的。他们一般都是说,1/3时间用来规划,1/3时间用来管理,1/3时间用来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然后老师就让他们回去记录自己的时间,一周之后再来。一周之后他们却惊奇的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琐碎事情上,自己基本上还没有做过长远的规划。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把时间花在某个方面,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记录可以很有效的帮助我们发现某些时间黑洞,让我们知道我们去对自己的时间做一个更好的管理和规划。
自己的时间记录分配
那么我们如何对自己的时间类别进行归类呢?通常建议先花一个思维导图或者框架图,对自己时间花费的地方和应该花时间的地方进行梳理,然后设置时间大类。
上图是我的时间分配框架第一版本,后续会继续更新和维护。
时间记录安排分配
大框架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但是具体情况,如何对小项进行分析嗯?这就要看我们的目的、软件的特性等等。一次来安排我们的具体记录。
我们逻辑上来说睡觉是属于日常生活(我归类到个人健康之内)等类别,但是我们在操作中通常要给睡觉单独一个类别,因为它太重要了,需要我们很关注的。此外还有很多个人特色的内容,比如我吃饭通常比较快,我会希望控制下速度,我就会给吃饭一个单独的条目。
总之操作中按照自己的目的和习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