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虽然写的是“聪明的投资者”,却是以不聪明为前提的,也就是那些不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市场的人。
当你有了“大部分人是无法战胜市场的”这一前提,投资之路就变得不再是盲目追逐利润,反而是谨慎地管理风险了。
被动投资者和主动投资者
格雷厄姆把投资者分成两类:被动投资者和主动投资者。
他用三个例子来举例什么人是被动的投资者:一个继承了一笔遗产却要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的寡妇;一个事业处于上升期却工作繁忙的医生(所谓的中产阶级);还有一个刚刚开始工作,每月有一定定存金额的大学生。
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三类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首先是对于风险非常敏感,需要采用更稳健的财务方式获取利息,并保证资产的稳步增值;另外,无论是忙着照顾孩子的寡妇,还是忙着张罗自己事业的医生和大学生,都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的财务组合。
而另一类主动型投资者呢,并非比被动投资者拥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能简单以个人资金的多寡来界定,而仅仅是比前者拥有或者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财务相关的金融知识和能力(经验、知识、性格、精力等..)。但如何去界定这个多寡呢?作者并没有提到,或者说并没有更好或者更有效的办法。
投资与投机
如何去界定这二者的区别呢?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是以深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确保本金的安全。
坦白讲这两者的界限非常模糊,很多时候你持有一支股票长达五年,以为自己在投资,实际是在投机,因为投资与投机与否并非因你对证券所持有的时间来决定,而是以你对证券持有的价值判定来决定。当你购入的是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在其价值被高估的时刻抛出,这可以说是投资。但与此相同的,盲目以很低的价格购入一支股票,在其上涨之后再卖出这并非投资,而仅仅是因为你运气好。
之前也看过一些人的帖子说,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是被迫投机。更适合的方式可能是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买进,以投机方式卖出。
简单的证券组合策略
格雷厄姆认为,对被动投资者而言,最简单的证券组合策略就是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的高等级债券和多样化的龙头股。而为了确保本金的安全,需要将购入的高等级债券和龙头股保持最大程度的“分散化”。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买能够覆盖所有债券和所有股票的产品,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置。而具体把覆盖所有债券和所有股票的配置放到现在,债券可以采用债券基金平衡大盘风险,同理股票,也可以通过购买覆盖大部分股票的指数基金来降低风险。
那债券和股票,这两者的比例又如何呢?传统的观念普遍认为,股票的风险要高于债券,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照年龄来划定二者的比例,年纪越大所持有的债券的比例就要越多,二者在25%≤X≤75%之间协调(也就是说至少要保持25%的股票或者至少要保持25%的债券)以确保投资的稳健。
对于被动投资者而言,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以最终资产比例来调整债券和股票的购买量。当股票价格高时,就需要卖出股票以平衡和债券之间的价值比例,而股票价格低的时候,又可以以低价购入更多的股票,很好地弥补了不会计算“股票价值”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普通股的选股策略
对于主动投资者而言,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判断股票的价值,再进行投资。格雷厄姆也提到了相应的方法:对于普通股的价值判断,最重要的就是回答两个问题:企业现在(以及将来)的利润来自何方?企业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而具体到选股操作,他提出了几项基本的标准:
1. 适当的企业规模;——有品牌形象、无形资产、垄断或者无法被替代的竞争优势更佳;
2. 强劲的财务状况:具体表现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长期债务<流动资产净额(营运资本);
3. 利润的稳定性:连续10年的利润增长记录(税前10%,税后6%-7%);过去10年没有负利润;过去10年利润至少增长1/3;
4. 盈利能力判断:每股利润的年增长率;投资资本回报率(每股净利益/账面值);
5. 至少20年的股息支付记录;
6. 适度的市盈率和适度的股价资产比:就市盈率而言,当期的股价最好不超过过去3年平均利润的15倍,而且当期的股价也不应超过最后资产账面值的1.5倍。不过这二者可以结合看,乘积不超过22.5即相对比较安全。
7. 股票有多大比重被各个机构持有:任何超过60%的持股比重都是极度危险的。
选股时还需要注意的几个不利迹象:
1. 并购过多的“连环并购者”;
2. OPM(other people's money)成瘾者: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资金为负数,而融资活动资金为正数;
3. 收入来自某一个或某几个客户(不够分散);
4. 调整内部期权;
5. 管理层频繁/大规模出售股份;
投资心理学
格雷厄姆在这本书里探讨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投资心理学,即不被投资大众所追捧的趋势所影响的自制力。简单来说,整体股市是不理智的,当你购买的某一支价值适合的股票,受市场因素或者莫名产生了下跌,你能否控制住自己不跟风卖出呢?能否控制自己不那么频繁的关注股票的价格呢?这里格雷厄姆举了个很好的例子,你会每天关注自己房子的价格么?会因为它每天的涨跌产生悲喜情绪么?会因为它的涨跌频繁卖出买进么?把你的投资跟房子类比,用来控制自己想对股票或者债券想要频繁买卖的心。(这篇笔记是五月写完的,现在回头看真的可能会...)
这本书被巴菲特奉为案头经典,确实适合一读再读,在不同的投资时期、知识积累阶段,看到后都会有新的体会。特别其中放了很多关于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之间财务数据的对比,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思路都非常具有参考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