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幸福观的区别
西方的思维传统认为,为了快乐,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征服世界;去获取资源,建立企业,管理政府,获得声誉和征服各个民族。
相比之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方的思维传统告诉我们一些非常不同的东西。无论是佛教还是印度教,它都坚持认为,满足要求我们学会征服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工具,也就是我们的思想。
东方的人认为,只要我们能随时接受情绪的困扰,无论我们的成就有多辉煌、多完美——我们积累了多少钱,我们结交了多少朋友——都是过眼云烟。拥有七个倒影池的宫殿和种植着杏树和樱桃树的花园的所有美好总将因萧条而消失。长期的焦虑也会破坏最快飞机的所有权。只要一个人被偏执所困扰,再多的钱也没有用。一段不愉快的关系也会立刻毁掉一个有名望的人的任何优势。
考虑到外部利益对心理领域变幻莫测的脆弱性,东方传统建议我们不要再花时间试图重新安排存在的物质组成部分,然后使自己陷入心理疾病——而是专注于学习如何控制和管理内在不守规矩和极其复杂的思想,通过这些思想,与外部世界达到共识。我们不需要努力建立帝国,而是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自己的想法和梦想;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家庭、我们在其中长大的经济制度、我们性冲动的影响以及我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的生物和宇宙的自然秩序。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呼吸,让最大的氧气到达我们的正念环境,保养我们的身体,这样我们的器官就不会被压垮,我血液流动也不会受到轻微的阻碍。我们需要有规律的睡眠时间,排除所有可能扰乱我们思路的干扰和兴奋。
这绝不是一套简单的优先事项;这确实和管理一家企业一样辛苦。但瑜伽士和圣人们建议,相比于拥有游艇的新上任首席执行官的银行账户,它能让我们更安全地把握满足感的实际成分。
这种满足感持续不真实的部分原因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成功、巨大的财富和一座宫殿不是获得胜利的最后结果。这反过来是因为,拥有这些装备的人很少向人们诚实地讲述拥有这些装备的感觉。知识分子的历史,往往带有反对世俗生活的可怕咒语,是由一群可疑的穷人和听起来充满嫉妒的人写的。
因此,非常偶然和令人欣慰的是佛教是由一个心怀不满的前花花公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他曾经拥有一座宫殿和一个信托基金、名声和仆人,但却放弃了一切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开悟告诉世人,借助生活经验,哪些物质产品可以真正能为人们所用和不能。没有虚假的谦虚,他坚持认为物质生活是永远不能被满足的。食物可以很美味,房间可以很精美,但只要一个人的思想还在困扰和不稳定中,这些优势就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长期的情感教育和定期的精神实践修行,滋长的只有欲望,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东方智慧的警告。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只有在内心平静时才会感到幸福,这是合乎逻辑的。考虑到我们是多么容易受到精神困扰,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短暂,总的来说,我们肯定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在我们的心理上。
西方智慧可能容易产生不快乐的“花花公子”,而东方智慧则会产生真正向往和平的圣人,让我们不要只是盲目地把注意力从征服世界转移到驯服我们的思想上。而是结合东西方智慧的精华,达到自己向往的世界。
翻译来源:School of Life
翻译人:不喜欢zz奶茶的逍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