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摘抄一些名人的哲理名句,如周国平,那时学习了他的两篇文章《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那是富有哲理的小短文。后来专门买了《周国平谈语文》对语文教学中不足之处提出了很多批判性意见,启示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教语文。
周国平说: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除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这三种状态,你属于哪一种?或者你三种都具备吗?我觉得我是第二种,还没有达到第三种的境界。
三毛诗《如果有来生》中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中安详,
一半在空中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独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
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读着这样优美的文字,心升一种敬仰之情,三毛的境界应该是第三种: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做一棵树,站成永恒,寂寞中奉献自己,沉默中非常骄傲,也从不依靠。这不是对生命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吗?把寂寞幻化成一种诗意之美,你还寂寞吗?我觉得这是在享受寂寞。我们的境界还差的远呢。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这些启迪智慧的名句,让我总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卑微,语言的魅力太大,人类可以创造语言的奇迹。我相信,只要坚守"我思,故我在。"这样的信仰,相信语言之花也可以开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