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开启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教师指南A-Z》。这次,从选书到读书都是在校长的支持和赞助下完成的。在读书会的微信群里,清楚的显示到2023年6月13日读书内容第51页到第69页,然后就戛然而止。
2023年7月送走毕业班。2023年9月担任一年级教学工作。一直到2024年7月,这一学年结束,大家再也没有聚在一起读书,更别说分享了。大家都忙于繁琐的教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正常的,临时的……这一学年意外的忙碌。2024年7月26日,利用暑假时间,我忙里偷闲读完了这本书。
夜深人静,梳理一下读书轨迹,还有自己的情绪。
读书收获之一:每次家长因为孩子们的矛盾对老师对学校指手画脚时 ,我为什么会愤怒或者情绪失控的原因
一年级春学期的某个晚上,wzm的爸爸打电话,絮絮叨叨的说个不停,听音应该是喝酒了,话里话外反反复复的意思,zm说在学校被同桌欺负了:俺家孩子就馁受气,从上学期到现在他同桌不是打俺家孩子,就是拿俺家孩子的本和笔。老师,你说,哈就馁讹人,你看俺孩的胳膊……
平时我没见过孩子的爸爸,妈妈倒是见过一次,再加上他喝点酒,话又翻来覆去的说,再加上是晚上10点左右,我打断了他的话:zm爸爸,这么晚了,你给我打电话到底想打到什么目的?
这一问,他停止了唠叨,说:我就是想说,给俺家孩换个同桌。
第二天早上到校:我在微信群里说:zm的家长到学校来一趟。
快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奶奶来到办公室,当着孩子奶奶的面,我把zm的同桌——一个比zm矮的小女生叫到跟前,询问原因。女孩子,说自己拿过wzm的笔和橡皮,也掐过wzm的胳膊。但孩子看到我和zm的奶奶,估计意识到了什么,马上就说:老师,我以后不拿他的东西了,也不掐他了。
从女孩子进来,我始终是温柔的对着孩子,怕吓着孩子。在孩子说完后,赶紧安慰孩子:没事,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情况。以后和zm好好做朋友就行。zm的奶奶也说没事。
然后我就说他奶奶:你看,孩子们就是不懂的相处,一遇到问题你们家长就要求换同桌,那你敢保证再换个同桌就会好吗?就能解决问题吗?我们当下要解决的是教会zm如何和小朋友交往,遇到事情时如何正确解决……
但是我发现wzm的奶奶已经不耐烦了,头一直往外扭。我也很无语,就只好说:你走吧。
就在这时,让我恶心的事情发生了:wzm的奶奶离开办公室去往一年级教室的走廊上竟然泼妇般的大喊:看看,俺可没有冤枉哈,哈自己都承认拿俺孩子的东西,掐俺孩了……
那一刻,我都想骂娘:真他妈的恶心他妈哭恶心,恶心死了。怎么碰到这样无脑的家长?
平时接孩子是妈妈来,得知孩子的东西被人拿了,爸爸打电话,让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出面的是奶奶!这是他妈的什么鬼家庭!
下午来学,zm的同桌,那个小女孩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把拿他的本和笔都给他了。
我给他换了同桌。也给他讲了遇到类似事情如何处理的一些方法。
从那一刻起,我对wzm真的是有说不出的感觉:讨厌?可怜?
在《正面管教教师指南A-Z》第二部分,正面管教解决方案的第298页受害者篇幅中我找到了自己愤怒的原因:
原文是这样说的:
你在训练孩子生成为受害者吗?在每次出现问题时,如果成年人都介入并承担责任,一个孩子可能就会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无能为力的。他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我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没有任何责任。那都是别人的错。我无法做任何事情去解决问题。我需要叫来大人物。”
不断地解救学生,会让他们为自己找借口并推卸责任。那些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的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抱怨别人是得到关注和同情——以及减轻自己的压力——的一种极好方式。一个受害者会认定,自己与其他学生或大人产生的任何问题,都与他自己的行为完全无关。
受害者没有学会怎样解决问题,或怎样为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相反,他们学会了怎样让别人怜悯自己并解决他们的问题。结果,他们的情感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留出学生控制的情形而便其成为受害者的时候。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要理解受害者心态与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如何寻求帮助之间的区别。
孩子们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参与。
家长担心的是孩子受伤害了,我得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伤害。而老师担心的是,家长老这样指手画脚,不断用成人的思维进行干预,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贴上一个“受气”的“受害者”的标签,结果会让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发展收到阻碍。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协助孩子计划一个行动方案并确定如何实现目标。比如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当小朋友拿自己的东西时如何解决?当小朋友掐自己胳膊时如何解决?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但我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直挥之不去。直到读到这一章,才明白自己生气的原因。我不是生孩子的气,是生家长的气,怕家长的无知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也自我反思:农村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对家长给予太高的期待。新学期开学,还是要考学校和教室的引导,和家长的沟通。所有的一切都是关系至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