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要判定市场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市场这块蛋糕是需要人群作为基础的。目前的家乡所剩的人口都是父亲一辈的人,像我这一辈的人回家乡的很少,他们大多在外谋发展,一旦有所成就将会转战他地。
人口的迁徙以及人才的流失是这里最大的弊病。资源、教育、交通等等基础设施先不说,人口的迁徙我觉得会在人口老龄化时显现出恶劣态势,如果没有承接的人口,那么这里的发展极为艰难。
农民靠天吃饭,每年的收成就那么一点,辛苦劳作的钱还要支持家里的各种开支,希望全在于家里的孩子考上大学,然后在外谋发展,但如果这样下去,这里会成为一座空巢。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了这几年家乡的变化,譬如:农网改造项目、南水北调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最近几年得以凸显,如果将全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那剩下的问题就是农民如何增收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阻碍很多年甘肃农村尚未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因为农民的钱袋子里没钱,所以他们才会去出外务工,物质问题都解决不了,精神上何谈丰盛?那怎样增收呢?按照常规当然就是促进就业,目前就业的岗位分为两种:一种是进政府机构,一种是进企业。
而现在的情况是:政府机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企业就业却很少,原因是本地缺少企业机构。
创办企业需要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管理、运营、市场营销、渠道等等,而各种项目知识的背后又是各种细则性的分化,最主要是本地没有很稀缺的资源,本地通渭被称为中国书画之乡,定西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在电子商务兴起的这几年,也有人做电商,想把本地的特色推出去,但有的兴旺有的萎靡,兴旺的只算是存活了下来,面对外省的超强竞争力度,也存在很大风险。但在靠近乡镇一些的地方,电商几乎没有。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内部竞争激烈,稍微大一点的企业会将小企业吞掉,没走出门就已经被干掉了,内斗不断,再加上个外斗,那就更不行了。
企业难以发展和生存是甘肃农村发展很难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无法增收就会导致人口流失。
作为一名上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我想很多年轻人都会想过这个问题:家乡的出路到底在哪?
我觉得光靠想是想不出来的,但也不存在这里发展不好的情形,这是我的信念,也是很多甘肃人的信念。因为每一个繁荣强盛的地方都是靠探索试错总结得来的,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座贫穷的小渔村,甘肃也在秦朝时期是繁荣之地。那何以说明这个地方就固定死了呢?
在宏观的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会出现很多机遇。以保障民生为前提,然后积极探索,改进、试错再总结,这是一条很长的路,但也是我辈必走之路。
写在最后:
看着书忽然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往事,是关于我从杭州的最后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虽是一家中小型公司,但是它业务的增长势头十分猛烈,在同行业中位居前三,我在公司做的是策划,我们领导给我很大的权力空间,我既可以做市场拓展,也可以做业务优化,对内对外的建议我都可以提,还可以给各位业务经理提出我的建议,我对工作也极为专心,不管是拓展市场的策划案PPT,还是业务优化的建议,领导都给了我很高的肯定,在半年度会议上,所有员工中我算是最出彩的一个,因为在学校系里得过演讲比赛的季军,所以演讲对我来说是可谓是一次展示,我还在自我介绍环节唱了歌,领导大加赞赏。
但我在人际关系这块,简直智商为零,碰了很多次壁,后来懂得,出错再到总结,再逐渐改善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完善的必经过程。机构也是,社会也是。而家乡亦是这样。
迈开脚步向前走,它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