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有一条背心,每次一换上它,就蒙在脸上,不停的摩挲,我喜欢那件背心超级柔软的触感,仿佛掉进了洁白无垠的云朵里,又似乎陷在数不清的棉团中。
那背心如同一个小小的房间,躲在里面是最安全,最温暖的所在,那种感受直抵心房,回荡在余生中,时而被察觉,时而又无声无息,一辈子难以忘怀。
家里人常常笑话我说像一只狗,他们误以为我单纯喜欢那件背心的气味,我从未解释,因为想独享这份感受,也因为这是个潜意识中的秘密。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母亲小时候从未抱过我,一下都没有,那件背心代替了她的爱,不过自那以后,我对于好的面料极其敏感,买衣服最重要的标准便是面料一定要舒适的,永远也无法再找一模一样的背心了,那个时代的织布方式早已被机器替代。
很多人童年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某样东西成功吸引注意力,孩童小小的心被满足感填满,或是玩具枪金属的质感,或是布娃娃柔软的头发,又或是路边一棵小草根茎的甜美,或是一颗亮闪闪的人工宝石,又或者是一颗晶亮亮的玻璃球……这些勾起童年回忆的东西往往都和触觉有关,我没有见过一个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时能够管得住自己的手。
下面就进入触觉的相关训练,可不要小看触觉给人带来的心灵感触。更不要忽视小说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只要你能够注意到它,就会发现那些强烈吸引你的小说中,到底是施了什么魔法,让你念念不忘。
一、触感是通往心灵秘境的隧道
草是植物的幼儿,我性情的旗帜,由绿色面料织成。——惠特曼
盛开的三叶草散发出甜蜜的气息,它的芬芒如丝般轻抚着你赤裸的肩膀,凶残又细致的收割者啊,在你的膝边,开满成熟花朵的草地汹涌澎湃,你把它们切开,它们慌乱地坠落,我曾经深爱过的黑色鼠尾草、雏菊和无名的花冠,这如泉水和暴风雨的蓝色,那正是你目光的颜色。——古斯塔夫.鲁
银装素裹的草皮散出轻柔的雾气,仿佛是大地呼出的气体。在爱的微妙流露中,这些雾气一直向上,与天际交织在一起。——康素爱萝
以上这几篇和草有关的描写中,加入了作者由触感所带来的心灵体悟,这种体悟往往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如果有作者的素养,就会关注到并留心记录下来。
我也是最近思考这个话题,才得以参悟,从前我偶尔会有这种体悟,有时能够捕捉到,有时就放任它随着日常遁去了。
这种感悟我敢说每个人都会有。
比如:你的母亲亲吻了你一下,一种温暖会划过心间,或许有些孩子成熟了,会不习惯这种亲密,产生一种抗拒,刻意躲开了母亲的接近,但这时心灵肯定会有一丝悸动。
当你看到绿叶发芽、秋叶飘落,或是某种味道刺激到了你,你的心灵都会悸动,这种悸动可能只是微微一颤,当文字的涟漪划过心头时,如果是比较敏感的人就会产生一些想法,任大脑捕捉这丝悸动,留下记录,在某一时刻你就能写下令人惊艳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灵感一现。
但如果你能经常保持这种敏感,并不断发散训练,把习惯刻在骨髓里,就会成为你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源。古人写诗就是这种观察及训练。
在一个陌生环境或是不喜欢的环境,这种敏感会加强。我记得以前背井离乡,去某城市发展的时候,因为异乡的孤独和自怜,我几乎每天都泉思如涌,随时拿起笔或是在电脑前,都能写出灵感丰盈、情感充沛的文章来,那时候能够三天写完一本几万字的小说,回乡之后,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
二、触觉蛛丝般与心房紧紧粘连
《太阳和眼睛》
于梦凡 三岁
太阳晒我的眼睛
把我的眼睛晒黑
《光》
姜二嫚 六岁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灯》
姜二嫚 七岁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看这几首低龄儿童写的诗,句句如同砸在人的心上,美得不像话,但实事却就是如此。
这种心灵上的敏感,年纪越小,越突出,随着成人规范化的思维,我们变得越来越理智,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更缺少了思考的时间,我们离这种体悟越来越远,心灵也日渐荒芜。
有次我去度假,一个人躺在蓝天白云下,心头的焦虑和烦恼都远离了,那一时刻真想就这么静静的融化在天地间,如果当时有笔我立即能够一挥而就。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保持心灵的独立,抓住瞬间而过的灵感,写下来,积累一个本子,等你写作的时候去翻捡灵感,相信你会被发自心灵的呓语所惊到,那是如此之美。
尽管他的歌是苦味的,有时很苦,很苍凉,但很动情;他的歌声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磁性美,使人一直走进他的歌声里,一天里积存在浑身骨头节和肌缝里疲惫,便不知不觉烟一般地消散了。不仅如此,他的歌还会常常给我端起的水酒里添上一点滋味,感染得我和家人亲热时多一些爱意与缠绵。——冯骥才《楼顶上的歌手》
如何把抽象的事物写到具体,就象这歌声,是听觉的触动,却被作者写得活灵活现,他写的是自己心底所思所想,具体化后就是歌声带来了活力。
由此我又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名场面,肖申克冒着违反狱中规则,把那张歌曲的唱片在喇叭中放了出去,一时间音乐响满了整监狱,所有的人肃穆的听着那音乐,犹如一道光,照进了他们死气沉沉,没有希望被监禁的人生中,无论懂与不懂,那片刻他们是能够感知到光明与救赎的。
这种感受估计没失去过自由的人不会理解太深刻。我们还是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的,就像我们的文字可以给别人带来感动。
有一个写作课老师,学费不便宜,他的课程要求学员们读美学、精神学,和世界名著,从最简单的名著到哲学类的高级名著,他只和学员做一种冥想练习,类似宗教仪式,要求学员少写,一定要压抑着自己写,每天写几十个字,或是几个字,一句话。
这样的训练练十年吧,差不多能够走入文学的殿堂,我当初十分不理解,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最近我算是体悟到了,这位老师只是没有明说,其实他要求学员做的就是去寻找这种灵光一现的心底流淌。
可是我依然觉得,只要你能够懂得这个道理,能够刻意去练习,能够随时随地的观察自己,在自己心底放上一面镜子,映射出你心灵的光芒,你也是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的。
也许一天两天不行,但哪怕你的文章中有一句两句惊艳的语言,慢慢积累,终会有那么一天,能够打动别人吧!
第一、保持阅读时注意寻找触觉所带来的心灵感悟,第二、保持自己警醒的心灵感悟,第三,保持长期触感写作练习。
这是描写心理状态的基础,打好地基,提升文笔,与君共勉。
关于通感的系列基本算是完成了,当然会有不足,因为我也在摸索中,随时想到随时补充。
通感是提升文笔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另一个元素就是修辞了。更多关于写作干货文章可以搜索weixin:人鱼薇沫的成长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