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说到读书话题,今天再说几句。
现在我拿到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中外短篇小说合集,读的时候已经没有像年轻时候的如饥似渴,而是能揣摩揣摩语言特点,及故事人物的动作心理了。就像有人说的“少时读不懂鲁迅,待读懂时却已不再少年”。前天,我竟然读了鲁迅的《在酒楼上》和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前对这类小说是一点耐心也没有,那么我可以继续看《瓦尔登湖》了?
所以,我们读者和作品其实也是讲究些缘份的,类似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愿读的书不妨先搁置一段,在你阅历增多认识再深些了,在某一个午夜时分,在某一次独自行走时,某一个镜头就会让你忆起一本你以前不愿翻读或读不下去的书,接着,你们再续前缘,你继续读完它也不是没可能。
年轻时总好追求个情节,总想早点印证故事的结局,反而对一些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不太重视。记得看《孔乙己》,对文章开头鲁镇酒店的格局并没认真留意;对《中学生阅读》里的片断描写(那都是名家所写),不仔细揣摩;对生长在野外的动植物,没一颗好奇心不仔细去观察,虽然是指导学生,有时确实有些误区,当然会效果不太好!这些告诉我:读书一定要思考,要有选择性继承和摒弃。
再者,读书也要跳出舒适区,可以有意识地看些专业提升的书和专业之外的杂书。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这是鲁迅先生的读书主张之一,我们是不是照着做一点?
让读书贯穿一生,让我们以一棵种子破土发芽的喜悦对待我们的书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