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云淞的Ted演讲“游戏人生的真正意义”,让我知道了这个人,也让我看见了我自己。
演讲是以一个实验开头的:幼儿园里有两个班的小朋友,每天都要画画。这天,科学家来做实验,承诺A班的小朋友说,如果画很多画,或者画得特别好,便能够得到一卷金色的缎带。而对B班的小朋友,科学家没有提出任何承诺。最终,A班的小朋友画的画特别多,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金色缎带,B班则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重点来了:第二天,科学家同样要求两个班的小朋友画画,并告知A班的小朋友,今天没有缎带奖励。这时候,A班开始有小朋友变得不高兴,甚至有些生气,有的干脆不画了。而另一个班的小朋友却如往常一样继续画画,没有变化。
分析下来,A班小朋友的反馈机制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的时候,A班与B班小朋友的反馈机制都是“想画画——画画——满足”。当A班小朋友收到缎带之后,他们的反馈机制就变成了“想得到缎带——画画——得到缎带——满足”。而第二天没有缎带奖励时,“想得到缎带——画画——得不到缎带——不满足”就是A班小朋友的普遍表现。天真的孩子不见得会发现,缎带没什么好玩,画画才好玩,他们丧失了自己本就具备的幸福。
多少人的社交账号签名是“不忘初心”,在我看来,如果“初心”是“胜利”,是“奖赏”,反而更容易得到。但若这“初心”是个过程,是个体验,便很容易弄丢了,最后转化成实际的收获,尽管那不见得更有意思。
我是一个喜欢通过写文章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的人。我的日记和信纸,陪伴我度过了高中时期最为灰暗的时光。那个时候,最幸福的,就是避开查晚课的老师凌厉的目光,以“作文练笔”的名义记日记。那个时候觉得,写文字真的是值得我一辈子珍惜的存在。
上了大学之后,我的写作工具变成了手机和电脑,也找到了许多可以发布文章的平台,包括豆瓣和简书。当我把自己认为可以传播的文章传到了网上,便盼望能够得到赞,得到关注,甚至是打赏。一开始确实有零零散散的“喜欢”和关注。但一段时间以后,我依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肯定,文字也得不到更多的欣赏,莫名觉得心累,竟再也坚持不下去,停止了每日一文的习惯。
后来有一天,我又梦见了上高中的生活,醒来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东西,这才发觉,有些东西真的说不上坚持,只要是喜欢和习惯,就足以一直延续,也不会对所谓“奖赏”有所期待。因为只要是能继续做,便是最好的事情了。
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喜欢薛之谦,我也是。他有个众所周知的热爱,就是唱歌。尽管是以综艺的形式为大众所熟悉,可无论他如何红,如何赚钱,也是为了写的更多,唱的更多而已。只要让他唱,只要有人听,他好像就会很满足。一不小心,延续了这么久,深情如他,仿若还是当年那个喜欢唱歌的少年,没迷失也没变老。
回想很多选秀艺人,在比赛的时候都是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能唱一辈子的歌,时间久了都变成了“明星”,拍毫无质量的电影,走根本没提名的红毯,几年过去了,也没听他再出过歌。也不知回头看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弄丢了什么。
有时候想,“坚持”可能真的不是什么好词,有多少辛劳苦楚在里面,为了一个明明白白的结果,把赤诚的喜欢都浸成了晦暗的颜色,这真的没必要。
游戏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玩家所做的努力能够及时的到合理的反馈,都是简单任务而已。有时候真的要看清,这个反馈有没有偏离?毕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单纯地为了玩,而不是为了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