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天生的“笨”?作为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这个画面看的即好笑又心疼,画面中这个永远都没办法记住乘法口诀3*5=多少的女孩,你家有没有呢?这个视频中的小女孩其实很聪明,在情绪崩溃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强的话语表达能力。但家长并没有看到,一直强调的是她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哭丧着脸说:我太难了,太难了!看的出她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家长也会很奇怪,明明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学不会?越是学不会,越让你背,多背几遍就会了!视频后面的结果也同样证明多背几遍是没有用的。因为这已经造成孩子内心的阴影了。
说起教育,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最近成绩怎么样?”“考试占班上第几名?”“谁谁谁家的孩子可棒了!”成绩永远是第一要素。虽说知识很重要,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绩好不代表以后一定比成绩差的生活的更好!
社会进步太快,什么都在发生改变。以前用电话,大哥大,现在是智能手机,平板;以前是柴火灶,现在是天然气;唯有我们的教育方式有两百多年都没有改变过,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学习的本质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以前学习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技术,现在各种新兴行业发展需要的书本知识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教育改革在疫情爆发的时期已经开始应用。以后孩子在家自学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父母的全程监管心态如果不能改变,那岂不是会把自己累死。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一个能不被外界所干扰的性格很重要。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孩子爱探索,爱挑战,好奇心重,这都是孩子的天性。刚出去就会朝着有光影的地方使劲看;手能拿住东西的时候,就开始把东西往嘴巴里放,用嘴巴去试探每个物品的口感;能扶着座椅走的时候就敢大胆的放开手;学习走路的时候,从来不考虑上次有没有摔疼;模仿大人的口型、动作。综上所述,学习是孩子的本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他们的起点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后来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呢?不妨想想,我们家长在中间做了什么?
孩子往嘴巴放东西的口欲期,我们怕不干净,阻拦他这一本能,但这种口欲期就算是当时阻止住,以后还会再次出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两岁的孩子还在乱吃东西,就是因为口欲期没有正确对待而产生的后果。
孩子打人,扔东西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坏习惯,总是用暴力制止这种行为,效果当然很明显。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孩子的另一个探索敏感期。正是因为你用暴力制止后,孩子认为你给了他反馈,导致他对“打人”乐此不疲。
这种父母过度干涉的事情太多,我们用自己的条条框框限制住孩子发展,孩子就像模具中的植物,只能按照父母规划的样子成长,最好的结果长成我们愿意的那个样子,坏的结果呢?可能导致反叛,最终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孩子为什么“叛逆”?这个词已经不再新鲜了,也许有的父母正在陪孩子度过这个时期,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摸清楚父母的套路,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矛盾。比如:玩游戏,与社会小团体在一起混,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因为在那个家长不喜欢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尊严,找到了被期待的感觉。现实生活中,不断的被父母怀疑和责骂,而游戏和社会的小团体能拱起他内心的渴望面,在这个世界里,他不再被人贬底的一无是处。
我们再回到视频中的那个女孩,父母用这种方式来教孩子乘法口诀,孩子产生了“怕”的感觉,这个孩子以后就不可能爱上数学了。让我想起曾经我的父亲让我跪着背课文的场景,现在的我连那篇课文是什么名字我都不记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职场写作达人# #育儿#
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来学习呢?
先问问自己:你最爱的是孩子还是“分数”?
中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太多父母为了“提分”不择手段,各种“提分培训班”也层出不穷,考试成绩不好对于孩子可谓是“灭顶之灾”。因为孩子觉得分数比自己更重要,父母爱成绩胜过爱自己。“爱”是一种归属,一种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爸爸妈妈们都是最爱他的,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培养出一个考试机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方面没有恐惧感,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学习新的知识,孩子模仿大人的本领很强,大人学习进步的同时,孩子自然也会参与进来。比如:前段时间,我参加训练营,每天努力的完成视频打卡作业,我们家一岁多的小朋友也会跟着我举起双手说:“WOW”!
学习是一个特别反人类的事情,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做很多事情,但关于为孩子而学习这件事总被排在后方,因为它不能立竿见影。为孩子而学习的父母,少之又少。无数的书籍都提醒着父母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做的就是尊重,相信,满足和期待。尊重孩子做的一切决定,相信他有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满足他的合理需求。期待他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最满意的结果。当我们对孩子的发展充满期待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好的成长。
没有天生“笨”的孩子,父母要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犯错误并不可怕,反而犯错误是一种学习的最好方式。要珍惜每一次犯错误的机会。不要把自己的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