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有很多悲剧的角色,比如普罗米修斯,他为人类盗取火种,随后被暴怒的宙斯锁在高加索山上。饥饿的恶鹰每日来啄他的肝脏,而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在赫拉克勒斯救下他之前,普罗米修斯原本要忍受三万年的苦楚。
还有西西弗斯。他由于触犯众神,而不得不周而复始得将注定会滚下山顶的巨石,一次又一次地推向山顶,生命也在这样毫无意义的重复中不断消耗。
还有哈姆雷特,荆轲,阿Q等,作为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各不相同,却总能让人窥见悲剧的意味。不过,大概是因为他们要么是神明,要么年代久远,要么太过于文学性,除了能激起内心中的感概之外,很难让我产生共情,但这一点,江阳这个角色做到了。
平时看的大多是剧情和刑侦类的电影和电视剧,内心的承受力已经在一遍又一遍人性的探寻中得到了锻炼。但在看《沉默的真相》时,却哭得不能自已,满脑子想的都是“江阳可不可以不死”。但综合人物性格安排和剧情走向思考下来,江阳必须死。大概得癌症并选择做死士,是江阳最好的归宿了,同时也是观众最能接受的了:如果追查七年最终放弃,江阳就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如果被卡恩集团害死,他会成为一名无名的英雄;但最终提前结束生命,并以“地铁抛尸”的方式引起社会关注,江阳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剧的符号——为铲除罪恶,最终以自我进行献祭。
《圣经》旧约中,有提到献祭:上帝为了试炼亚伯拉罕的信心,命他将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上帝。亚伯拉罕笃信上帝,甘愿将以撒带至摩利亚山上去行祭。最终他因着信,经受住了上帝的磨练。不仅以撒未死,亚伯拉罕也因此成为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这个故事乍听艰险重重,但好歹以圆满收尾。江阳却历经坎坷,最终不得不以扼死自己的方式发出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道光。他照亮了严良的路途,世人却未必知晓他的牺牲,毕竟他在被卡恩集团诬陷入狱后早已身败名裂。他的战友朱伟被捕前说的那段话是属于江阳最贴切的总结,也是整部剧最让我难过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跟江阳就像两个破瓦罐,一次一次被摔得粉碎,又一次一次不服气站起来继续调查。”
“家庭不要了,事业不要了。”
“我小心翼翼躲在黑暗中,等待机会,你知道我多渴望阳光底下的那点亮吗?”
“是一种信念,一个人为非作歹一时,不可能逍遥法外一辈子”。
“就为了这口气,这个信念,我和江阳这些年来互相支撑走了过来”。
信念和普世价值之争,我觉得可以算是人生意义层面最现实,却也最有争议的话题。为了给关系一般的同学平反冤情,与盘根错节的黑暗势力对峙,丢掉了初恋,放弃了事业,抛弃了家庭,最终连命都丢了,到底值不值得?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未曾走到这样危机四伏的一步,我并不清楚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和家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值得追求,与世间险恶交锋同样有其意义,前者很现实,后者挺理想。江阳大概就是在这样的选项中反复权衡,最终成为了一名理想主义者。
可是即便如此,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会在火锅店因为钱包丢了而放声大哭。
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硬气得对命运说“向我开炮”,但实际上,某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让防线溃败。这个时候,所有的软弱和放弃都显得顺理成章无可指摘,我也希望江阳就停在这里,享受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但最终,他成为了安安静静蜷缩在行李箱中的尸体,在暗黑的背景中发出温润的光芒。“我们一路前行,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能守住心中的信仰和净土。那个19岁开始当刑警的李建国没有守住,最终以死刑结束了一生。这个结局虽然算是圆满,可是那些恶人所受到的惩罚,远远不够赎清加诸在江阳们和侯贵平们身上的罪恶。不过好在,还有那么多蛰伏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创造黎明的人,他们发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模糊不清的前途。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先生所说的话,当时不甚理解,在看完江阳的一生后用来勉励自己。也希望,这个怀揣赤子之心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意气风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