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新增了一个功能:仅向朋友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在开通了仅向朋友展示半年的朋友圈的功能没多久之后。不得不说,微信真是越来越贴心了。
向来后知后觉的我,最近才发现这个新功能。某天,看到一位微友发的动态,顺便点进主页想逛一圈。
谁料,居然看到一条经纬分明的灰线,赫然写着: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瞬间惊呆,OMG,又有新功能了?
鉴于对方只是众多微友中的普通一员,并不曾有过交集,更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添加的,只是恰巧看到她发的那条动态,觉得有趣,继而想一探究竟罢了。
之后,又陆续发现更多的人启用了这个新功能,原因不一而足。有的人是出于尝鲜赶时髦,体验过之后便再次开放朋友圈;有的人是出于自我保护,从而设置了公开范围;还有的人,纯粹是因为对朋友圈感到厌倦了。
有一位女孩告诉我说之所以仅展示三天朋友圈,是想引起自己所在意的那个人的关注。于是,我知道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小心机寻求被重视的感觉。
其实,我现在不大看朋友圈,虽然我看上去还算是个活跃分子,时不时在朋友圈发一些感触,配上图文或者分享一些有共鸣的文章链接。但通常发完之后,我就去做别的事了,对于点赞和评论并不会太在意。
添加的好友越来增多,只要打开朋友圈,就有数不清的动态等你翻阅,时间久了,眼球不堪负荷,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趣。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注意力又是最为宝贵的。
好些时候,等看到好友的点赞和评论,已是很久之后,一些当时的情绪早已烟消云散,再做回复似乎已是多余,于是作罢;还有一些朋友的动态,也是隔了好久才会看到,互动已是不合时宜,悄悄的来再悄悄的走。大概正因为这样,慢慢地互动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要把公开展示的范围设置成三天,而不是四天五天或者其他数字?有人就此专门做了一番分析。但我想,微信朋友圈发展到今天,从不设限到设限,从半年期限再到三天期限,何尝不是一种渗透着人文关怀的进步?
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也在走向成熟。开始懂得设置界限, 向内自省,不断往回收,大概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有人说这是小家子气的做法,表现出不屑一顾;有的人则表示理解,因为各自都有不可言说的苦衷。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一定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界限,通常意味着隐私,代表着防备、不信任。不同的关系,自然有不同的待遇。假如一个原本情谊深厚的朋友,朋友圈对你设置了权限,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关系的质变;而倘若一个陌生人将你挡在门外,肯定不足以引发你情绪的连锁反应。
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朋友圈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大体性格特征。我们只要浏览一下他的朋友圈,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微信,可以说是当下最热门的社交软件,已经渗透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这个圈子变得不再纯粹,商业气息渐浓,鱼龙混杂,不再是个适宜抒发情感的地盘,尽管这原本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地盘。
人,都是有表达欲的,倾诉或者倾听的需求,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自然。但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的水太深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呛到。
真性情的人,往往心机单纯,活的阳光敞亮,却也容易被指控为幼稚肤浅;而那些善于隐藏的人,虽不易落人话柄,却也活得累。
不论你发什么样的内容,都会有说法。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事实,比如:正能量总是比负能量受欢迎,人们更乐意看到你展现出正能量的一面;你如果真过得比身边的人好了,其实没有几个人是真心为你感到高兴的。
与其说是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功能的完善,不如说是人性的本质迫使市场做出调整。万物互联,看似相互之间的联接更为紧密了,实际上我们的安全感愈加匮乏脆弱了。
朋友圈不设限,你便可以闯入我的世界,破解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通关密码;朋友圈仅展示近半年的动态,你对我的了解也只止于半年这个区间内;朋友圈仅展示近三天的动态,你便无从窥探到我的过去,如果连续多日不发表任何动态,将是一片空白。
界限越分明,安全感就越多。我们可以在不自由的大环境里,筑守一方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小时候,总盼着快点长成大人,等到真的成为彻彻底底的成年人了,才知道长大就意味着孤独的开始,你将反复咀嚼孤独的滋味,并且难以找到可以放心倾诉的朋友。
也许,是我们太自恋了,才不断创造出新的发明,为自己寻求足够多的保护。说句实在的,即便好友数量众多,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你的喜怒哀乐,只有真正关心爱护你的家人朋友才对你的朋友圈有兴趣。毕竟咱又不是明星,没有那么大魅力。
真正关心你的人,不管设置的权限是半年还是三天,你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相干的人,就算你的朋友圈全然敞开,也不过是种路人甲的存在。
一项发明,也许很快就会过时被新的发明取代,但真情谊从不过时,它可以打败技术。你该相信,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和一个人失去联系,其实无比困难。
真实的生活并不在朋友圈,朋友圈只是一个装饰过的小小缩影。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真性情的生活下去,不设限的人生,才处处是风光。
shuinia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