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陷入一种不好的境地,读完《精进》,《清醒思考的艺术》,有一次在路上,当我回想读过的书里面有什么内容时,不能很好的想起来,甚至片段都不是那么容易想起来的,这明显是因为内容孤立存在造成的。
我们再看这个现象,你的同班的高中同学中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人与考三四十名开外的人,他们待在教室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看得书几乎是相同的,那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当两个人的时间是相同的,读的书是一样的情况下,造成知识水平差异的是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问题的深度有一个简单的指标是所学习的新知识是否与旧知识建立了足够牢固的联系,新知识是否融入了原先的知识框架中。
所以在我们读虚构类书籍时候,看到新的概念,新的认知不该把这句话草草扫过,而应该停下来去思索,那应该怎么样去“精读”新的知识,先看两个别人的例子:
1.我在某书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这句话任何人看完、学习完不会超过5秒钟。但是我做了如下的思考: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
[1].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因为 “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2].“理论的传播”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啊!“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直到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这更加视觉化的表达从而被记住和传播。
[3].,众多的谚语是不是“视觉化”的呢?的确是的,谚语并没有说:“同时实现多个目标” “敌人现在很害怕”“不要第一个出风头”,而是说:“一石二鸟”“敌人如惊弓之鸟”“枪打出头鸟”;
[4].除了谚语,还有什么?自然是谣言了,谣言也是视觉化的信息:“wifi会杀精”,而不是说更加抽象的“wifi对健康不好”;
……
所以我在看书或者接触任意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一般要找到5个以上)
——by知乎李靖(李叫兽)的某回答
2.如何拆书呢?大家可以随便找一本书,小说也可以,比如找了一段杜拉拉向领导汇报工作的对话做案例,让大家分析杜拉拉是如何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有没有效果?为什么她汇报的方法有效果?我们平时工作中做汇报和杜拉拉的差距在哪里?杜拉拉的汇报方式还能如何改进?我们能否在下一次工作中借鉴她的模式?
——by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读书要“慢”下来,要去思考,要把新知识融入旧框架,那按照怎么样的逻辑思考方式融入呢?
宏观的读书法,是全盘考虑这本书在讲什么,自己能获得什么,《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析阅读正是这种读书法,不再详述。
微观的读书方法,是把书中的某一个论点引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反复咀嚼定义
[1]该观点能解决什么现象或问题
[2]如果我们遇到某件事,基于该观点,我们该怎么做
[3]在现实中碰到某些现象,调用自己已知的知识尝试去解释
如书中读到“幸存者偏差”,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很多新闻现象,解释“为什么当年学习不好的同学混的都比较有出息?”,“我单位有个新同事,是个大学生,他什么都不会,你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为什么知乎遍地都是985,211,海外留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找工作时在哀嚎“北京才给9k/月?”(2015年北京白领的平均工资大约是6k/月)。
而我们往往忽略幸存者偏差,看到一个现象,就开始下结论,其实更需要先思考,这是特例还是一般,我们能不能取得整体数据,看到更全局的状况,分析判断再下结论。
……
2、鱼骨式思考方式
思考时用刚刚获取的内容与已知的知识相结合,推动思考的层层前进。
昨晚读到李笑来的文章《今天学了个新词:“積ん読”》,这里面提到很多人买了好多书确不看的原因是,“那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其实是想着给自己一个希望——等我有空了一定看。”,一读者的评论是:“因为图书电商的疯狂打折,不买简直是吃亏。”,我觉得这些解释说的还不够,这时候想起来以前看过的李叫兽一篇文章,“大部分人往往高估了自己长期的自律性”,比如制定的计划总是完不成,说要好好学英语却好多年了还没有开始。
关于怎么解决自律性低的问题完全可以写一本书,我们不做深入探讨,但我们知道了这种情况,面临做计划或选择时候,会更加理性。
3、批判性看待该问题的对错
我们的目的是把新的、对的知识融入体系,而不是照盘全收,所以需要批判性的看待这些个观点。批判性思维的几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工具》 我尚未读完,此处不班门弄斧。
读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获取较大的收益,一方面要多读经典,另一方面不妨放“慢”自己的速度,花些精力建立网络状知识结构。
PS:上面的建议只是我的一点零碎想法,不成体系,望广大书友们提出自己的建立知识网络的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