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中国所经历的二千多年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是统治阶级在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对人民进行专制的统治,殊不知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核心实质其实是社会批判精神。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都能够勇敢地发表言论,批评与劝谏当时的时君世主,表达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愿望。他们提倡人道主义、独立人格,强烈地表达要把人从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荀子说:“从道不从君。”这种以“道”的价值理想作为士人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唯权势和利益是从的观点就是强调士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态度、信仰,要坚持绝不媚俗的品质和独立的思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士人,亦即读书人。读书人引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读书人的智慧就是一个国家的智慧;读书人的视野就是一个国家的视野;读书人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读书人的人格力量就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力量。一个国家的读书人如果是自尊自强、独立有追求的,这个国家就自尊自强、独立有追求的。一个国家的读书人若是愚钝的、狭隘的、媚俗的、功利的,这个国家也就是愚钝的、狭隘的、媚俗的、功利的。
由此可见,作为培养读书人的,并且自己也是读书人的教师之责任是多么重大——培养出怎样的读书人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智慧、精神及未来。
遗憾的是当今我们的国家太缺乏这样的读书人,媚俗逐利、趋炎附势的种种劣性深深的植根在中华这片沃土,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严重缺乏信仰、缺乏自律、缺乏高尚的世风。即便有这样坚持绝不媚俗的品质和独立的思考的读书人也是备受摧残的。好在这样的读书人有自己的态度信仰,坚持独立的思考和绝不媚俗的品质,不人云亦云,不为名利所累,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当他面对矛盾、困难时,便会把它看成不过是人生的‘调味品’,不足为怪,更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了。
当然,要想培养出这样的读书人,必须得要我们教师自己首先成为这样的读书人:鄙弃功利思想,追寻人文精神,勇于批判社会,忠于自由之魂。只有一个国家的教师都成为了这样的人,才能为这个国家培养出这样的读书人。只有拥有大批这样的读书人,一个主权国家才会巍巍屹立于世界,福泽千秋万代。
所以说,坚持绝不媚俗的品质和独立的思考,是教师乃至一个民族最珍贵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