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镜头之一
之所以难忘这个镜头,是因为触目惊心。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作为家长,面对孩子在外边和同伴发生争执而受委屈时,我竟然会和西夏的爸爸一样焦虑、冷酷和残忍。
没有伙伴的依夏,特别喜欢两只狗。狗虽然不会说话,不知道用语言还表达自己的喜欢,但是却会用行动来证明。
依夏放学回到家,在一边拼图一边喝饮料时,突然听到楼下的狗叫声。他不顾妈妈在后边喊他完成作业,直接飞奔下楼。楼下有六七个孩子在打球。他盘腿坐在树下,一只狗卧在他的旁边,狗温柔地枕在他的腿上。另一只狗端坐在他的对面,依夏正小心翼翼地帮它拔出扎在耳朵上的东西。
正在这时,那几个孩子的球滚远了。依夏快速地起身,跑过去把球捡起来,想要给他们扔过去,可是球却不听话地飞到了围墙外。正在他觉得尴尬和抱歉的时候,其中一个叫罗杰的胖男孩却气势汹汹地辱骂他白痴,要他去把球捡回来。他可能很多次地被别人这样骂过,心里对这样的辱骂是抵抗的。所以,他只是倔强地瞪着眼睛看着,身体却一动不动。
罗杰气冲冲地走到比他矮半截的依夏跟前开始动手连连推搡,他后边的一群孩子给他加油,嘴里不停地高喊:“把他打成白痴,罗杰。”对这样的人格侮辱,依夏忍无可忍,便和罗杰扭打在一起。在他们打架时,所有的孩子都站在罗杰一边,为他呐喊助威。只有两条跟在他们后面,看到瘦弱的依夏被欺负时,用嘴巴去撕咬罗杰的衣服来帮助依夏。狗似乎比人更善解人意,更有人情味儿。
瘦弱矮小的依夏是打不过罗杰的,他的额头碰在地上,磕出了血。在他体力不及、无计可施的时候,就用牙齿狠狠地咬疼了罗杰的胳膊,才使他松开了紧紧抱着自己手。
他对于自己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穿衣服、系鞋带、做运动,不能通过努力学会老师教授的只是,本来就很苦恼。对于别人经常性的责骂和侮辱更是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打完架后,他非常气愤地一口气跑向楼顶,在他路过罗杰家时,生气地把摆放在他家门口的绿植踢的东倒西歪。独自在楼顶上偷偷地哭泣。
回到家,却听到罗杰的母亲在向他的父亲告状,抱怨他踢翻了他家的盆栽,还打伤了他的儿子。质问他的父母到底有没有管教过孩子,怎么可以欺负她的儿子。
这时,他父亲看到了躲在门口的他,大声叫他过去。他怯怯懦懦地走到父亲面前,战战兢兢地抬起头,眨着惊恐的眼睛望向父亲。他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伸手朝依夏脸上就是一巴掌。哥哥约翰刚想替弟弟辩护,一句“可是”还没说话,就遭到父亲的呵斥:“闭嘴”。
当罗杰撒谎说依夏还撕烂了他的衣服时,依夏生气地扑向他,说他撒谎,却被父亲一下推到在地。
他父亲只看到了别人的抱怨,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问题。他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话,却从不听自己孩子的辩解。
他的母亲轻轻走到他的面前,蹲下来,用手掀开他的头发,心疼地看着他流血的额头,并仔细检查他的手臂和嘴角。她是无比爱依夏的。可是,当依夏想向她解释事情的经过时,她却打断了他的话。她爱他,却从不主动地去了解他,理解他。她的爱只是作为母亲最本能的爱。
看到,依夏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一巴掌甩过去的时候,我的心狠狠地痛了。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再一次碰触到孩子失望后冷漠的目光,再一次产生了愧疚。
因为我自己是老师,所以每次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争执,摩擦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学生会认为我偏心,担心家长会认为我自私,于是总是先批评自己的孩子。
现在想来,这也正是我的自私所在。潜意识里只想保持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而不自觉地选择了忽略孩子的感情和情绪。
又一次他和几个同学在镇委会的篮球场玩,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和其中一个孩子之间争斗,那个孩子有个高年级的死党帮他,另外几个悄没声气地跟随他。孩子肯定是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才打电话给我求助。可是,我到了后了解情况,那个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很有道理。我的孩子却只知道哭,只会固执地说对方先动手打他的话。我拉他回去,他也不肯,一个劲地哭,我一气之下,抡起胳膊,朝他脸上就是一巴掌。那一巴掌打的我的心现在还痛,或许一生都会痛。
对孩子来说,那一巴掌的痛,或许远远大于打架的痛。因为那不仅是肉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之痛。那个扇巴掌的行为会消失,身体的记忆却不会消失,会转化成深层的记忆被压抑进潜意识。其实,我的这种行为也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经历。
每个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真实的自我。比如,依夏的父亲,他的情绪里隐藏着他的焦虑、不安、恐惧。他担心孩子不能考试及格,担心孩子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担心孩子不能出人头地,担心孩子以后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世界是心的倒影,有什么样的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他所有的担心都不是事实,是他的心造成的。后边拉姆老师会爱的行为来证明这一点。
我当时的心是被负面情绪包围的,我不能接纳孩子只会哭喊的懦弱,不能接纳孩子不能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经过的木呐,不能接受孩子不可理喻的倔强……其实这些,又何尝不是自己内心的反射。不能接纳孩子,其实就是不能接纳自己,既是对孩子不满,也是对自己挑剔。
在某个瞬间,当我看到孩子眼里闪过深深的失望和仇恨的眼神时,我那颗麻木、荒诞的的心倏然被刺痛惊醒了。我知道自己错了。
在樊登读书平台,听了十几本育儿方面的书的书,学到了一些方法。此后,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总是先让自己的心变得清净,安详。先共情,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再了解情况并处理问题,效果明显不同。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能很真实地映照出真实的我们。所以,在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先多想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