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尘闲云 闲云醉语
huanghao:
请问各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话怎么理解?有什么典故,出处吗?
C2:
见《指月录·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青原惟信禅师给弟子们讲课时所说,原文是这样的: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清墨:
印象中这个说法出自禅宗,用来描述认识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层面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层面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果拿人生来说明,第一个层面是在命运的洪流中被动地飘摇;第二个层面开始思考人生命运为什么是这样,开始有所疑惑有所思考;第三个层面是彻悟世间的道理不过是自然后主动地顺应自然。
C2:
其实这个问题有这样一个理解的角度,三种境界的变迁,当然不是山水有变化。
不是风与旗幡动,只是仁者心动而已。
第三个境界看起来与第一境界无异,但心已变迁,不复是当初的懵懂。
所以修行即是修心,也说心外无法
清芳:
想起人生不过是翻筋斗,翻之前是那么站着,既翻之后还是那么站着。但是翻与不翻之间有那么一个过程。我现在是在翻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huanghao:
@清芳翻和不翻还是不一样,翻之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Evan Feng:
@清芳重要的是翻完后还能站起来
清芳:
翻的过程是看山不是山
C2:
偶尔头朝下感觉很好
清芳:
闲云姐姐在醒园深处里写过一篇《读梁遇春》,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简尘:
我发现梁遇春可能是抄的红楼梦,当然也可能是伟大的灵魂都有相同的比喻
清芳:
这个翻的过程也许就是悟的过程
清芳:
能不能翻得过来需要在未翻之前积蓄力量
CS:
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在最初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自然状态;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开始追求”其所以然”,并在追求其所以然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其然”,也就是遵循自然才是最重要的。渐渐偏离,可能忘了”其然”本来都样子。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迷失之后的回归。可能追寻到答案透彻了,也可能没寻到答案放下了。管他呢,悟道之前是吃饭、扫地,悟道之后还是吃饭、扫地,皆归于”然”也。
清墨:
想起了闲云姐的《溯源一》,或者还可以理解为:第一个层面是只知有限;第二个层面是知道了无限的存在;第三个层面是心知无限而不望无限,步步踏实。从第一个层面到第二个层面是“知己有限,方知自然无限”,从第二个层面到第三个层面是“知自然无限,更知己之有限”。
清逸:
想起王国维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我觉得这三种学习和生命经历的三种境界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学习和积蓄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质疑,探索,思考,总结,再思考再反省~~~上下求索,只为一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思考、总结,豁然而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却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究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从横向上看,学习某个知识点、思考某个问题,或学习某项技能等;从纵向上,人生经历的过程,只要用心活着,用心学习,用心生活,用心思考,莫不如是。
希望自己不是一直停留在望路上,而能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
附:读梁遇春(2007-02-25 09:08:05)
——作者:红尘闲云
忙完手头的工作,夜已经很深了,我却了无睡意。
最近,状态一直不好,我知道不该如此,可我不想难为自己,所以干脆发了几天疯。我知道,凡事总是要有个过程。为了节约时间,我把别人也许要花几年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只用几天就搞定了。为此,想不佩服自己都难。
打开尘封的酒柜,拿出红酒,我要喝上一杯,为自己庆贺一下。
抚着酒杯,听着朋友刚刚送我的曲子《当黑夜降临》,忽地想起了梁遇春。梁遇春与红酒、与曲子、与我都没有任何关系,何以在这个时候想起他呢?品着红酒,思量着梁的一生,不得不承认,年轻的他对生命的思考确实达到了深刻的程度。
想起他在《毋忘草》中这样的句子:近来人事纷扰,感慨比从前多,也忘得更快,最可恨的是不全忘去,留个影子,叫你想不出全部来觉得怪难过的。并且在人海的波涛里浮沉,有时颇顾惜自己的心境,想留下来,做这个徒然走过的路程的标志。因此打算每夜把日间所胡思乱想的多多少少写下一点儿,能够写多久,那是连上帝同魔鬼都不知道的。
喜欢梁的《毋忘草》,总觉得能在那样一篇短小的文字里阐明很多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梁说:“天下许多事情都是翻筋斗,未翻之前是这么站着,既翻之后还是这么站着,然而中间却有这么一个筋斗!”
他是智慧的,能把复杂的问题解释得如此简单。很多事情果真如此,结尾与开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中间的过程,而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往往正是这个过程。
也想起梁在文中所说的“忆念”,他说:“当你忆念一个人时,你是在想他(她),当你想忘记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在想他(她)”。想想还真是的,一个被我们遗忘的人,也就无所谓念或不念了。
思绪比较乱,写到这儿有点伤感。像梁这样明白的人,早早地把人生悟透了,生命的存在便没有意义了,所以才会英年早逝吧?
思考这些问题让人感到沉重,思念一个不可相约的人亦是如此。都说时间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我不相信。我相信梁说过的:“‘人间别久不成悲’,难道已浑然好像没有这么一回事吗?不,绝不!初别的时候心里总难免万千心绪起伏着,就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悲哀。当一个人的悲哀变成灰色时,他整个人溶在悲哀里面去了,怅惘的情绪既为他日常心境,他当然不会再有什么悲从中来了。”
思念一个人时可能甜蜜、可能温情,也可能悲伤。甜蜜与温情会随时间消散殆尽,悲伤却将存留于生命里。当人不觉悲伤时,不是没有了悲伤,只是习惯了悲伤。倘若因为习惯便可以不觉伤悲,也是好事,那就早些习惯了吧。
人生呢,能够平静就好,至于是不是悲,是不是喜,并不重要。
我不知道,如果梁不是英年早逝,他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是一个可爱的男人?抑或是一个圣人般的男人?
干了杯中酒,我得出一个结论:我的浅薄如此深刻,我深刻得如此浅薄。
本期编辑:清逸
图片来源:红梅 清逸
红尘闲云语录:
每个生灵在落地的那一刻起,每一思、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每一舍、每一得都在为自己铺路,路铺到哪里,去处就在哪里。所以,每个人都有他应有的去处。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凡所有执皆属自伤;凡所有贪皆为自残;凡所有恶皆为自亡。凡所有善皆不举善;凡所有慧皆不张扬;凡所有道皆归脚下;凡所有法皆归自然。
醉在尘世的边缘
醒于午夜的风口
醉醒之间
已是几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