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理想化移情、镜映移情之后,本周我们又学习了密友移情,请你思考后回答:(1)密友移情与理想化移情、镜映移情有什么不同?
密友移情源于被压抑的密友需要(另我/孪生需要),密友需要是继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之后产生的较成熟的自体客体需要。密友需要是指需要体验到与一个相似的人做一些相似的事情,分享一些相似的想法。在孩子两三岁时,会希望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等,与家长共同进行某种活动,或者孩子大一些时会需要一种伙伴关系,与伙伴一起玩耍,做类似的事情,这都是一种密友需要。
当一个人的密友需要被压抑,以后就可能会对咨询师或者身边的人产生密友移情。镜映移情是需要别人来关注自己、肯定自己;理想化移情是需要仰视一个理想化人物,与理想化人物保持连接;而密友移情是需要跟某个人体验到一种相似性,与其进行相似的活动或分享相似的想法。
在《自体心理学导论》中提到了其他分析家对密友需要的理解。如:安·爱森斯坦认为令我和孪生自体客体功能是所有自体客体体验的基本组件或先决条件。 格拉斯·德特里克和迈克尔·巴史克也同样认为孪生体验是三个重要自体客体体验中最为基本的。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两种说法,因为我觉得正是有这种相似性,人与人之间才会发生共情,进而让自体客体成为可能。
(2)请举出三个例子说明密友移情在临床中可能的表现。
密友移情在临床中可能的表现有:
1.来访者试图和咨询师保持一致,比如说模仿咨询师穿同样的衣服,用同样的物品,看同样的书等。或者希望咨询师跟ta用同样的物品。 或者来访者希望咨询师也能跟ta分享自己的生活。
2.来访者会提到自己也想学心理学或做心理咨询师。
前二者都是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密友移情。
3.来访者会向咨询师提到自己的某个朋友、某个闺蜜,会不断描述与这个朋友的关系。这是来访者对生活中的人产生了密友移情。
处理密友移情不要太生硬,如果当时整个咨询氛围是比较正向的,来访者可以内外一致的回应密友移情。比如来访者问咨询师去哪里旅游,如果并不涉及太隐私的东西,咨询师可以很自然的回应一下,而不要生硬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