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的仙风傲骨,杜工部的现实骨感,但似乎都差点什么。
这或许就是武力值,而于谦就是将文武结合到淋漓尽致的典范。或许有人说,高适、陆游也是文能名垂青史,武能战场杀敌,但和于谦比还是差了点味道。
最重要的是于谦生在了明朝,还是一个大厦将倾的时代。他于是就成了一名乱世能臣,凭一己之力撑起整个王朝。
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的普通家庭,有谁能想到这个一个孩子,竟是拯救国家的重要人物呢!他年幼时除了像大家一样读四书五经,还喜欢课外阅读,在读书时看到文天祥的事迹,就奉他为偶像,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而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1.凭骂得重用第一人
不骂则已,一骂语惊四座。仅凭骂人就引起皇上的注意,恐怕于谦还是第一人。由此可见,会骂人也是一种本事,骂得有理实在,骂得好就能得重用。
1426年8月10日,于谦以其声音洪亮,条理清晰,配合严厉的表情,将有意反叛朝廷的高熙骂的抬不起头,趴在地上瑟瑟发抖,这个人就是于谦。
按理需要一人落他的罪行,俗称骂人,目的让其醒悟羞愧,当群臣都跃跃欲试时,只有于谦不动声色。
当时皇上朱瞻基便指派他去,本以为是个青铜,没想到竟是群臣的王者,骂人场面如此精彩绝伦,效果立现,引得百官纷纷称赞。于谦可以说一站成名。
由此引起皇帝注意,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给予“重任”,那就是下调基层,艰苦劳动,可是他也做的十分出色,深受民众爱戴。
这并非皇上有意为难于谦,此举意在历练此人。而二十年之后,这个人也并没有让皇帝失望,于谦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他于大厦将倾之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挽救国家的危亡。
2.大敌当前,临危不惧
明代边疆倍受侵略,蒙古骑兵也先向明发起了进攻,挑起战争。此时的皇帝朱祁镇却轻信宦官王振的亲征的话,便上演了一场滑天下之大稽的事迹。皇帝亲征名为给战争以鼓气,实则是王振为了抓住这个扬名天下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如此目的不纯的亲征,对战争实则无无益。奈何战争大败,在逃命的路上,王振还不忘邀请皇上回自己的家乡一游。以炫耀自己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就是这放着逃回京城最近的路不走,反而绕远路而行,终被敌人赶了上来,罪魁祸首的王振丧命于战役中。而对于这种死作死作的人,苍天饶过谁。
他死不足惜,这是以十几万条人命,皇帝被俘,几十位大臣被杀为代价的。这场“土木堡之变”直接撼动了这个大明的根基。
提王振就是为了衬托于谦,作出来的烂摊子要于谦帮他收拾。他凭一己之力撼动皇朝根基,于谦却将倾覆的明朝稳定,相形见绌。
两人相对比,我更加佩服于谦的无畏无惧,敢于斗争,撑起整个大明的豪情与勇气。
当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明朝生死攸关之际,于谦站了出来。
面对如此形式,有人主张南渡。此时于谦强烈反对,并反问众人难道没有看到宋南渡凄惨的情况?或许此时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偶像文天祥,榜样的力量使其满腔热血地发出两字“该杀”。或许他想都没想,便与这个国家共存亡。
话毕,竟没人再要求南渡,毕竟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但是留下来又何其难,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此时朱祁珏代政,却也没有注意,也幸亏他爹朱瞻基给他挖掘了于谦这个能臣。
兵力少,于谦便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
粮食少,他便让召集的军队都由通州入京,各自取粮运往京城,解决了军队和粮食的问题。
此举不可谓不巧妙不智勇。
在于谦的调配和整顿下,京城人心渐渐稳了下来。大局需要,他因此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3.朝堂混战 机警处置
朱祁珏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想起王振的所作所为,难以平愤,力主肃清他的余党,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而王振的党羽马顺,便出来斥责言官。这彻底激怒了大臣,群臣大骂,突然一个大臣难以压抑怒气,上前和马顺撕打起来,竟将他脸上的一块肉咬了下来,大臣见状,纷纷上前打、踹马顺泄气。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真的是史无前例。
此时一股危险席卷了整个大殿,大臣将锦衣卫的指挥打死,事后锦衣卫必定不会放过在场大臣。一直在场并未参与的于谦,拦下了即将离开的皇上,让他判大臣们无罪,给这个局面画上一个结尾。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在群龙无首时,于谦建议立朱祁珏为皇上,这却是他之后的惨死埋下引子,他不是不知道,倘若朱祁镇回来,他必定受此牵连。他也并不是不满朱祁镇,这从于谦在得知他被俘泪流满面就能看出。
在他看来,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所以,明英宗被俘后,国内无主,他便力主郕王朱祁钰称帝,填补权力真空,号令天下,挽救大明帝国。
也先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而大将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他认为敌军示弱,便更加轻视我朝。
于是就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亲自督战。
并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这视死如归的命令,在当下也只有于谦敢于发布。
也先战败,便想求和,却面对瓦剌人以明英宗为人质相要挟,但于谦却说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后,此时他已经不知不觉站到了明英宗的对立面。
在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后,也先见明难以攻克,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此时,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于谦从中劝和,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4.夺门之变 从容赴死
可是于谦跟明英宗的过节没有结束。只要归国后的明英宗活着,于谦的地位就极其尴尬,处境也极其凶险,当然从内心讲,于谦是不希望明英宗重新掌权的。
“夺门之变”,是改写明朝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也是于谦走向死亡的加速器。
事情说起来很简单,明代宗病了,不能理政,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机发动武装政变,攻破南宫,迎立被软禁在此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帝明英宗复位。
可以所说,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成功政变,仅仅几个小时,数千人便使明英宗升登上了皇帝。
这一切于谦是知道的,以他当时的身份,少保、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在危急之际召集人马镇压叛乱易如反掌,但于谦没这么做,甚至没有这么想,原因很简单,他是大明帝国的臣子,一贯“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他之所以按兵不动,任由政治死敌明英宗复辟,完全是出于公心,毕竟当时明代宗朱祁珏病重,长期不能临朝,又不肯立太子,导致朝野不安;如今,年富力强的明英宗复辟,尽管会对自己不利,但对社稷、臣民有利,于谦死而无憾。
于谦始终揣着一颗公心,面对政局突变,自己何去何从,结局如何,他没考虑或很少考虑,他认为只要社稷安定,至于他“一腔热血,意洒何地”,无所谓。这种视死如归的文天祥似的士大夫气节,在于谦身上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
虽然于谦没出手,但他的心腹爱将侍卫都督范广出手了。他冒死抵抗,应该有保全于谦的意思,可惜最终失败了。
次日凌晨,钟声响起,于谦整理服装,从容上朝,结果被明英宗当场逮捕,五日后处死。
至此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结束了精彩的人生。
读历史,总能发现一些令人敬佩的人。于谦是难得的一位英雄,他有信仰,高尚,执着,清贫,这一切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燃尽一生为了国家,为了天下苍生。
虽然,现在于谦在当今的知名度不如李白、杜甫,但是我想或许入坑的不止我,还有屏幕前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