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好几年,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就是每逢高考或中考,孩子的学校被占用作考场,只要和单位请好假,正是错峰出游的好时机,人少,机票便宜.
今年呢,高考和端午节重合,还在周末,再加上孩子上初二,到外面玩已不现实.
但我们全家还是合计了一下,决定爬山.爬哪一座?市内的?还是开发区的?
我和老公想简单一些,就市内森林动物园附近的白云山,被我们全家爬了若干次,然后还可以悠闲地走一走滨海路木栈道,也是一次不错的户外运动.
谁知,在民主举手决定时,老公竟然"叛变"了,附和儿子,临时改为去大黑山.
大黑山是长白山的余脉,辽南第一高山.我们已经去过两次了,走的不是台阶,是驴友们开发出来的山路,有些地方是手脚并用.还有一处最险的地方,驴友们称它为"刀背".两侧都是怪石林立的万丈深渊,中间是日久风化了的石头尖,仅有一尺多宽,稍不注意,就可能.....但是,走过之后,所有的疲劳害怕紧张都变为刺激和成就感.
别的不打怵,就是我的膝关节,不知能不能坚持下来.其实,我内心还是想去再爬一爬,挑战一下自己.现在2:1已成定局,我愿不愿意都得去.
01 头道坡失利
已经是第三次爬了,轻车熟路,直接上山.
路上遇到一个四人小组,两男两女,看上去像大学生,不时地冒出几句日语.大黑山脚下有好几所高校,比如最近的是大连大学,还有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等等.所以,路上常遇到大学生,又正好是端午小长假.
这个四人小组刚开始走得特别快,儿子也走得特别快.头道坡不险,但坡度大,我和老公累得气喘吁吁,隔几十米就想赶紧靠着路过的树,休息一会儿.要不就喝水,吃东西补给.
老公给我脑补,不能等到想喝时,再喝水,那已经晚了.我嘲笑他,您从来不曾亏待自己的小身板.两人寻思,就我们累成这样,以后儿子还愿意和我们一起走?看来只有咱俩相依为伴了.去年走得还很快,今年就这样了?老公说,四十五岁过后,一年不如一年.
两人闲聊中,儿子在前面催我们快走,落得太远了!休整好,继续向上爬.
02 "刀背"处显实力
过了头道坡,山路不再陡,但很险峻,全是石头牙子,手脚并用.
因为有了前面的休息和补给,我和老公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熟悉山势,心里有数,也不太害怕.
再次遇到把我们甩在后面的四人组,他们的速度已明显慢了很多,路上不时拍照. 遇到险要处,其中一个女孩大叫,吓得要命.
看到我从从容容地走,另一个女孩和我攀谈起来:"姐,看你们的样子,是经常爬这座山?"我笑着回答:"这是第三次了,每次特意选择这条难走的路."
等到"刀背"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已把他们甩得远远的.儿子学起了老公的样子,不时地嘱咐我,不要说话,注意脚下,更不要拍照,一定要小心!小心!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学会了我们生活的样子.
等我们过了最险要的地方,返过头看时,在"刀背"的另一面,五六个女驴友正在像墙一样陡立的山上拍照留念.我的妈呀!我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她们竟然气定神闲地玩起来.
没多久,她们就在一条羊肠小道上撵上我们.听她们闲聊,还要登顶!专业就是不一样,我们叫爬上去,人家像登珠峰一样,称"登顶".
想起头道坡遇到的四人小组,我不由地联想到孩子们的学习.初一时,有的孩子可能懂事晚,学习成绩一般;有的孩子小升初补课无数,所以刚开学的月考,首战告捷.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体系难度加大,更考验实力时,有的孩子就会冲上来逆袭.当初入学好的孩子可能会泯然乎众人矣!学习爬山不亦是同样道理吗?
不要高估别人,也不要低看自己!事实说话,循序渐进!
03 偶遇巴基斯坦朋友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的左膝关节在下山的时候,已经走了十七公里,开始有点疼.老公和儿子照顾我,在前面慢慢走,等着我.
实在走不到时,老公陪我找一块相对平缓的地方坐下来歇着.儿子嫌我们找的地方不好,他要继续走,找荫凉干净的地方.
儿子走后,我俩聊起来.不要把孩子看得那么紧,做什么也听我们的话,老听父母话的孩子未必是优秀的孩子.给孩子空间,让他做他自己.
再次休整好,儿子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身后,吓了一跳.其实,他就在上边坐着.看地方,确实如他所愿,既干净又清凉.
路过石鼓寺,见到好多外国朋友,而且大部分长着络腮胡子,身材肥大.老公悄声说:"这些都是穆斯林,和kongbu分子长得像,见到这样的人小心些."
确实,今天爬山,一路上,没少看到.大黑山脚下就是大学,留学生多,不足为怪.
"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name?"寻声望去,一处凉亭下,我又看见两位穆斯林人,也是那样的络腮胡子,肥胖的身材,其中一位滚圆的肚子仿佛要把衬衣撑破似的.他正在用英语问旁边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男孩的旁边坐着他的父亲.无论外国朋友如何问,他们一直很茫然,不回答.
老公和儿子也注意到这一幕,我们一起走进凉亭,我赶紧说:"My name is",听到我的回答,外国朋友像看到救星一样,马上把目光转移到我们一家人身上,我用鼓励的眼神,把回答的机会给了儿子.
儿子马上进入状态,随即和两位外国友人用英语流利地交流.儿子说得很自如,不时用两手比划着.当时,我真想录段视频,知道儿子不愿意那样张扬,担心分神.我们就一起微笑着,还不时让他翻译,他们来自哪里,在哪儿上学.儿子一一作了提问并翻译.
接着老公也加入进来,对方寻问他们父子俩的关系.老公赶紧说:"son."对方立即明白.
慢慢地,通过儿子翻译,我们得知,他们来自巴基斯坦,在大连大学上学,大该有90人在这个大学里,他的朋友是一位doctor.
外国友人也询问儿子学校的情况,平时有多少课程,经常参加哪些运动,语文和英语课一周分别有几节课?等等,双方聊得特别好,外国友人不时给儿子竖大拇指.互道"bye bye"后,我们继续下山.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俩都夸奖儿子表现特别棒.老公给儿子讲了马云早期的故事.在西湖边上,马云就是常和外国友人聊天,英语学得越来越好.
我有一个疑问,就是之前的那对父子,为什么不和外国人交流,很简单的"what's your name?"这难道不是锻炼孩子的绝佳机会吗?包括后面听儿子聊天的人,愿意加入的很少.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高度.人生处处都是课堂,看你会不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