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帮女儿带孩子,由于孩子小而且贪玩,在家经常忘记穿拖鞋,老人怕孩子着凉就经常提醒孩子穿拖鞋,可是,孩子还是在经常不穿,甚至在一次对她姥爷大喊:“你为什么总是盯着我穿拖鞋,我最讨厌姥爷了”。
从老人角度来看,让孩子穿拖鞋,是怕孩子着凉生病,是为了孩子好。表面上看怎么都对,但任何一件事情披上“一厢情愿”的外衣之后,好像立马就都变成了“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能够这么对我”的哀怨。于是,大人们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群攻:“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你穿拖鞋不是为你好吗,你怎么能够这么跟大人说话”……
其实,我们应该奇怪的事情是,为什么穿个拖鞋这么平常的一件事情,就变成了孩子和大人们反复纠缠和斗争的事情了呢?其实,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大人没完没了地说。
从孩子角度来看,当一个孩子从小开始就不停地被人盯着要穿拖鞋,这种不停地被关注、被紧盯、被控制的感觉,真的是会让人崩溃的。而孩子的感受是最灵敏的,感受到不好的东西时,孩子是要反抗和表达的。如果孩子不敢表达,是要向内攻击自己的,会否定自己,会怨恨自己,会感到自己怎么这么不好,总是让大人不满意,总是让大人不高兴。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先对比一下另一件事:你开车时,有人在你旁边不停地瞎指挥,你是坚决地反抗,还是焦虑地顺从。两种心境,就是孩子的心境。但反抗能够有自我意志,顺从恰恰失去自我。“听话”教育,就像是“在你开车时,旁边喋喋不休指挥你的那个人”。
表面上,大人们所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穿拖鞋的习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造成的结果却是孩子经常故意不穿拖鞋,而且时而发生反抗,甚至争吵。也就是说,大人们没有把这件事情真正处理好、解决掉。也可以这样理解,大人们有好的远景,却没有实现的能力。
我们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经常提醒孩子穿拖鞋的大人,从现在开始看到孩子不穿拖鞋,让他忍住不去说,我们体会一下这个时候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仔细体会,答案只有两个字:焦虑,无法忍受的焦虑。
也就是,去说孩子的时候,穿拖鞋倒是次要的,向外表达自己无法忍受的焦虑,是最—最—最重要的。也就是,你去说孩子,最重要的并不是为了孩子,最重要的是为了缓解自己无法忍受的焦虑。而你缓解了多少自己的焦虑,孩子就承受了多少来自于你的焦虑而产生的痛苦。所以,很多时候,在心理上,我们是为了自己去坑孩子。
记得两句话,何其重要: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大人们对待孩子,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其实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并不难,往往是我们用错了方法。首先,是大人们做好表率;其次,大人们要擅长发现和表扬孩子做得好的细节。没有人不喜欢表扬的,但是,大多数父母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用批评,虽然有时是无意识的。
最——最——最——忌讳的:是没完没了地说,这种方式只会把双方引入没完没了的纠缠不休。如果你想让孩子无比厌烦一件事,那这么干准没错。
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比如及时在孩子主动穿拖鞋时表扬细节;吃饭时,让孩子不经意地听到大人们不经意的赞美式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