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请想象以下对话:
你的好朋友跟你说:“我要结婚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你的同事告诉你:“我的母亲去世了。”你会怎么回应他呢?
我猜,你可能会对结婚的朋友说“恭喜”,对母亲去世的同事说“节哀”。当然,你也可能有其他的反应,但多数都会出自你自己的感受。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项技术——悬搁(bracketing)。
悬搁的学术定义为:努力识别和确认那些被咨询师不可避免地带入治疗关系的预想、臆断和态度。翻译成人话就是把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开,持有开放的心态。
比如上文的对话,结婚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是开心的(我可以跟我心爱的人厮守终身啦),可以是压力的(结婚了组建家庭责任更重了,心累啊),也可以是苦恼的(年龄到了,父母催婚,随便找一个结了吧)……同样,亲人去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或许是悲伤,或许是轻松。
我们不是对方,并不能够确定对方的感受如何。所以,如果我们直接一句“恭喜”或“节哀”丢过去,很可能会让对方原本想说出口的话咽回去。
没想到吧,简简单单地“恭喜”和“节哀”两个字,其实就隐藏了深刻的刻板印象。毕竟在常理看来,结婚是一件喜事,而亲人去世令人哀痛。
这里运用悬搁的回应方法可以是:
你对此有什么感觉?
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件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不先入为主地定性,而是用开放的问题,让对方继续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是我,又不是我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对人保持好奇心,说简单似乎简单,但有的时候也很困难。
我们对于感到陌生的人和事物,会怀有好奇的心理,想要去了解。但是对于熟悉的人和事物就会自然而然地懒惰。
我认识A君很久了,他从小就很能说会道。所以A君就是一个外向的人啊。(标签:外向)
B君真的很固执,怎么都说不听。到最后我都懒得去说服他了。(标签:顽固)
C君总是换女友,如果他哪一天定下来了,真的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标签:花心)
……
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我们会不自觉地给对方贴上很多的标签。值得肯定的是,这节约了我们的思考成本和沟通成本,但可惜的是,这同时容易让我们丧失关于对方的好奇心。人总是在变化的嘛,不然怎么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呢。
我妈妈曾经向我吐槽过外公,说他是个很凶很严格的人。我一直都觉得妈妈是骗我的,因为我印象中的外公散发着坚定的温柔,对孙辈的我们非常宽容。
所以外公是凶而严格的吗?还是温柔而宽容的呢?答案很明显:都是。因为他是会变化的呀。
如果我们死心塌地地认为他只有一种模样,很可能就会因为失去对他的好奇而错过他的不一样。
总结
放下成见
开放自我
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