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会在这本书里给大家介绍了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的方法。但因为这个名词太过学术化,后来被家长们简化为(I Can ProblemSolve)我能解决问题。
常用词汇: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
方法一
看图游戏。陪孩子看图片或者动画片的时候要经常问孩子,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里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头强,当他被熊欺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方法二
理解他人的感受。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能够识别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类词汇
方法三
讨论感受。和孩子讨论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
然后,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寻找解决方法的步骤,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家长可以用一下步骤: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行写出这些办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⑥告诉孩子这个为就叫做(分享)、(宽容)、(协调)……
游戏
–角色扮演。
家长和孩子玩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还原白天发生过的事情。
–玩偶游戏。
使用玩偶来扮演其他小朋友,玩解决问题的游戏。
–找办法游戏。
把每一次矛盾都当做一个找办法游戏来对待,这些事情就都是孩子成长的台阶。
还要教会孩子,考虑后果
仅仅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孩子们要学会考虑后果
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
–之前和之后: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一件事。
–故事接龙:和孩子编一些故事,让孩子进行接龙。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
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提出问题
–引导多种方法
–遇到好的解决方法,停下来,写在左边
–探索另一个故事的结果,把结果写在右边
对话范例1:关于打人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这段对话中,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参与对问题的思考。有的家长会建议孩子也打人,或者告诉老师,这也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ICPS。
ICPS: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打你?(家长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他无缘无故地打你?(鼓励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为他不让我看他的书。
家长:当你打鲍比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问他。
家长:那你去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他才会让你看他的书吗?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后果)
孩子:他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作法,使他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
(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指导孩子与孩子间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的对话原则
①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一旦你搞清楚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你的需要上来。
②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要让你的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③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ICPS的目的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急于判断他们的想法,甚至赞扬一种想法,就可能会压抑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解决办法。而批评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自由的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会从思考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转向选择一种能获得你的赞同的做法。
但我要强调难点:
控制住你的情绪和替人解决问题的惯性。相信孩子,他们具备着解决问题的潜力。
看起来很简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