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某名师工作室到我们学校搞活动,借我们班的学生上第三第四节课。
第三节是数学课,在物理实验室上。
我想看看我们班的孩子,在外校老师课堂上的表现,也跑去凑热闹——听课。
上课的是一位中年女老师,尽管少不了时代烙印——普通话和我们一样蹩脚,但准备很充分,也信心满满,饱含激情,课前就开始与学生互动。
上课内容是“4.2图形的全等”,可能是有我同堂听课的缘故,孩子们听课都非常认真,比我的课堂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孩子们给足了我面子,我甚欣慰!
而且课堂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让我激动狂喜,差点跳起来鼓掌欢呼!
教学进入了学生动手环节,老师让孩子们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拼图,通过拼图找出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老师巡视了全班学生拼图完成情况后,任意抽一名同学上黑板去拼图给同学们看,这老师抽得真准,一指就指到了我们班的“老大难”。
之所以称他为“老大难”,是因为这孩子很特殊,他基本上是全班,乃至全校倒数第一名,除了英语能考30分左右(选择题多),其余科目均在10以内,我的语文学科,上学期半期和期末,他分别考了7分的6分。他没有任何学习压力,可以不做作业,不交作业,不背书……但我们老师不能发脾气处罚他,而且还要让同学们处处帮助他。
按我们农村的土话说,这个孩子已是“二世人”。
那是上学期开学才一周,开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让家长们介绍自家孩子的特殊情况时,一个母亲哽咽着说,请我转告所有科任老师,千万不能打他孩子的脑壳,并哭着说出了自家孩子的不幸遭遇。
原来这个孩子8岁的时候,摔伤了颅脑,经过全力抢救,住了几个月的院,虽然生命无忧,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一度失去了语言功能,走路没有方向感。
是他这位伟大的母亲,又像教一两岁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幼童一样,拉着他的手,教他一步一步行走辨方向,一个一个动作比划教他说话,整整半年,孩子才慢慢恢复了正常的行走和语言功能。
叫他为“老大难”,一是作文“避讳”的需要,二是为提高他的成绩,我真伤透了脑筋,所有的科任老师提及他都直搭嘴——因为他没做鉴定,没有残疾证明,根据学校规定,不能列为“三残儿童”,成绩要按正常学生计入班级总分参与评比,各科平均分都受影响。
尽管如此,我向大家说明情况后,没有一个老师或者学生歧视他,大家都在尽力帮助他。而且这个学期,他虽然考试分数还没上去,但是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语文,他没有语言组织能力,不能完整地写清楚一句话,更不能简单地写明白一件事,但他能读书,写字,甚至背书。
这学期,我对他们的写字和古诗文背诵默写要求非常严格,每周都进行临帖强化训练和古诗文默写督查,对他也要求多读多写多练,不给硬性目标,能完成多少算多少。
让我吃惊的是,他的汉字书写和古诗背诵,远远超过了我们班那些懒惰贪玩的孩子,尤其是写字,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他写得规范认真。
更让我不可置信的是,刚上完《木兰诗》的第二天,还没有一个同学说自己已经会背诵了,他却主动跟我说,他会背这首长诗了。我惊喜地鼓励他背给我听,他还真能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地背诵前几段,我立即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这位借学生上课的老师当然是不了解情况的,要是了解真实情况,她一定不会选他上去,我敢肯定。因为我作为他的老班和语文老师,私下不断给他鼓励,在课堂上我就从来没有提问过他,因为我担心他回答不上来,引来同学们的误会和嘲笑,刺伤他的自尊。
但是,他今天的表现告诉我,我不提问他的想法多余,甚至错了。
他带着两个三角板上去了,在黑板上,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最短的两条直角边斗在了一起,老师帮他给新拼的大三角形标上了ABCD的字母,在老师的引导下,他指出了其中一组对应边。
那一刻,我真想跳起来为他欢呼,为他鼓掌,并且号召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一走出教室,几个学生就围上来问我:“老班,刚才某某上黑板拼图的时候,你在笑什么?”
我没有正面回答,反问她们:“你们当时是什么感觉?”
“首先是担心他拼不出来,当他拼出图形并认出对应边的时候为他惊喜!”她们争先恐后回答。
“那你们为什么不给他鼓掌呢?”
“怕尴尬!——又不是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班上课,我们要是突然鼓掌欢呼,人家上课的老师不明白什么回事,多尴尬?”
哎,孩子们一语中的,说出了我当时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