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叙事的一些小思考

还记得2016年3月,在毛校的带领下,我们学校成立了叙事者望亭团队。作为理科生的我来说,虽然很喜欢记录,但是要把文章写好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没有太深厚的文字功底。然而,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在磕磕绊绊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虽然很多时候还是有些流水账,但比起十年前,肯定有了很多改变。

对于叙事的撰写,我想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积累”。最开始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而苦恼,每到周六就会脑袋一片空白,总是很希望每周如果能跳过周六就好了。后来,我开始关注到一些日常教育或生活场景,比如课堂互动、学生突发问题,或者生活中一些很微小的事件,我会在备忘录里简单记录下,一个词也好,一句话也好,这样到周六写叙事的时候就可以从“无内容可写”变成“处处皆素材”。

还有一个词是“思考”。最初写作时,可能只是记录日常,更多的是一些流水账。但慢慢地,我开始学会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思考某个问题学生背后的原因,然后融入叙事中,让叙事既有故事温度,又有教育洞察。目前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把叙事融入数学教学中,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近一步。如今回头看,正是这些积累和思考的结合,让我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起来。

叙事的过程不会有太多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可能就是默默的记录和反思。但是,每个叙事者的每个故事,都沉淀着一份份宝贵的财富,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还记得去年要交论文的时候,我选择了之前写过的和数学教学有关的三篇叙事,重新整合就变成了一篇论文,还在论文评选中获奖了。我想,这应该就是叙事带来的便利。

而对于加入叙事者这件事情,真真切切感受到其价值是在自己参加区学科带头人选拔上课时。记得当时上完课,坐在评委席后面时,就听到评委在低声交流到:“刚才的老师是叙事者团队的,经常写写文章的。”或许,当时的评选,就是因为我有了“叙事者”这个头衔,更增添了几分成功的把握。这种认可,不仅是“头衔”的助力,更是文字沉淀赋予的教育底气。

成长始于“逼自己一把”的坚持。从“每到周六脑袋空白”的抗拒,到雷打不动完成每周叙事、每月读后感,我们经历了“量的积累”阶段;在积累基础上主动加入“思考”,从记录“做了什么”到反思“为何这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实现“质的提升”;而十年的坚持,让叙事从“任务”变为“习惯”。希望在这样的坚持下,能逐渐收获属于自己的“教育底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