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赤壁之战,要三方的势力开始说起。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几乎拥有整个北方。
看看古代的疆域,还得从古地图开始:
这个应该是接近标准的比例,凉州、青州、徐州、司州、幽州、兖州、豫州、冀州,大概都是曹操拥有的。拥有8/13的疆土,北面后方也站隐了脚,强胜莫敌。但是有人可能说,除了凉州以外,下面的荆州、扬州、交州、益州,不是更大吗?比曹操拥有的九州都大。其实不是。东汉十三州之所以这样分,有大有小,几乎不按规则。不是因为分他不正常,而是因为它只能那样分。那为什么呢?如果不搞清楚这个,它会使你无法正常理解赤壁之战的。古代有各种刑法,有的轻有的重,重的砍头,小的流放。流放的一般80%的都是死。一般流放的地方,都是南方的沼泽森林湿气很重的地方,有的是往北边流放。被流放的人一般都会因为天气环境不适应,或没有东西吃就死了。 那时的南方(尤其是交州),都是湿气很重的地方,北方人根本呆不下去。南方文明不发达,气候更是不好。无毒流行,瘴气横流。(当年就差点整死个王阳明。)所以经济实力薄弱,人口当然也少。所以也就那样分了。所以别看下面四州那么大,其实是没什么人的,能不能打仗就不用说了。粗略的计算一下,曹操有八州。下面一州还是刘璋的,刘璋还是服从他的。底下的交州对于南方军事家也基乎不能要。
于是,曹操实力是:8,孙权和刘表和起来也只有:2。(压倒性优势)
现在开始进入正题: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南下。刘表死了,刘琮代立,但被蔡氏家族掌控。(刘表死,其子琮立。一一《三国志》-武帝纪)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琦之前也跑了。刘备在新野,刘表死了却不知道。等曹操到了宛城才知道曹操要来打自己,刘备兵少,哪里敢跟曹操打?反正地广人稀,于是去了樊城,向南逃。刘备是主战派,也有主降派,就是蔡瑁一族,在襄阳城。诸葛亮叫刘备去打刘琮,刘备不自同意,竟用他那股“仁义”之气收了群部下,也算厉害,然后带着一群百姓划船到当阳城。另外遣关羽顺流占据江陵(江陵那时名义上算是刘表的),这时曹操率轻兵追击刘备,到当阳长坂,刘备措手不及,丢了妻子,跑了。曹操大胜。刘备又顺水路到了汉水旁和关羽船会合,过了汉水和刘琦会合。刘琦那时其实不是刘备的人,但刘备就把他汇入自己军中了。于是实力大增。
然后刘备遣葛亮说服了孙权一起联和抗曹。然后,在赤壁,就把曹操打败了。
赤壁之战值得分析,刘备说服孙权联和抗曹之后,曹操南下。刘备和孙权与曹操相遇于赤壁,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却实有点儿大意。这是他战败的一个因素,然后就是他的士兵不习惯南方的气候。最一个就是所谓的老天不给力。这个东风有人说是算出来的,但也太难考证。所以就当他是老天不给力吧。
关于赤壁之战的说法很多,就连双方的实力也有很大的分岐。有说赤壁之战是一场很大的战役,但也有人说赤壁之只是一场普通的遭遇战,甚至有的说那时曹操的军势实力与刘备和孙权的实力是差不多的,只是后来的小说家文学家给它括大了。
我认为,赤壁之战是一场重大的战役。因为曹操本来一统北方,拥有最富饶的地区,人多,但刘备和孙权占据的是南方的扬州和荊州,虽然大,但是地广人稀,军队少。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和是因为曹操的势力太强大,之后,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走华容道,这时刘备和孙权一起追击,算是同心协力,之后孙权在南郡打曹仁,迫使曹操退回。刘备在赤璧之战除追击外别无功劳,孙权肯定不能和刘备友好,于是击退曹仁之后周瑜就给孙权献计,说要去弄刘备,而且分开他们兄弟三人,软硬兼施。但孙权说不行,因为曹操势力仍然强大,而且此时应当广招人才,不好杀人,容易败坏名声,况且刘备也不容易制服。
我认为这算是孙刘家互相猜计的萌头。之后就开始抢荊州了。以此来看,曹操的势力估计比刘备和孙权个体都大一些,但是却比刘孙联盟是要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鼎立之后孙刘家的地盘除了刘备把服从曹操的刘璋灭了。孙权的板图住长江以北挪了点之外,赤壁离曹操的板图不太远,而只有曹操的土地的生产率是最高的。但曹操拥有八州时南下的势力是很强大的,但是赤壁之战一打,之后逃了几次,曹操就不行了。所以,无论怎么说,赤壁之战(包括曹操的几次逃)就可以使曹操暂时不敢南下,说明曹操的确死了很多人,赤壁锁船一烧,华容道泥泞一陷,这不可能死太多,我认为更多的因该是瘟疫,可理解,顺序是这样的:
一开始有点瘟疫------战败后卫生条件差------导致瘟疫扩散------死人更多------敌方追击------战又败------卫生条件差------导致瘟疫扩散……
面对这个恶性循环,曹操不得不败。人肯定死了很多。
所以我认为说赤壁之战只是一场小战役是错的。
(本文章不敢称之为论文,因为科学据不足,没有任何考古遗址作为佐证。)
参考资料: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一一《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原文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一一《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裴注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一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一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原文
“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
一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原文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一一《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