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声音,也可以由音色、响度、音高这三个方面来衡量。我们平常所说的声控,基本上是指对音色的某种类似于执念的感情。我认为声控的概念可以也应该得到扩展,因为有些人对响度或音高也可能有某方面的偏爱。
我就是一个对声音的响度特别敏感的人。
我喜欢温声细语,不喜欢冷言粗语。
小小的声音,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话的声音小了,彼此为了听清楚对方的话语,就不得不相互靠近!有时候甚至要趴到对方的耳朵上,分享着秘密。
大大的声音,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并不是声音越大情绪越高昂,而是情绪越单一声音越容易失控。很伤心,就会大声地哭;很愤怒,就会大声地骂;很高兴,就会大声地笑……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有时候伤心中有快乐、有时候悲痛中有幸福,这个时候人们就很可能趋向沉默,或者小声地自言自语。
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喊出超过人体上限的声音,但人却可以沉默!
有时候我们会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剧情,人物遭受了情感上的巨大刺激之后不哭也不闹,而且什么也不说,保持沉默。这个时候其他人物就开始着急了,他们会说“你不要这样好不好,你哭出来喊出来骂出来甚至动手打出来都可以”。这个时候,我觉得不妨给他一些沉默的时间和空间,沉默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力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力量。
我喜欢沉默。沉默,所有的力量都在向内爆发,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我不喜欢大声讲话,尤其是在吵架的时候,我觉得我说话的声音越大,内心越没有力量。
我也有过吵架时大声嚷嚷的阶段,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声音压过对方就是自己有理、就是胜利,后来有一次我的声音吸引来了路人的目光,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失态,给对方带来了多么大的无奈。
为了改掉自己的毛病,我决定感同身受一下,看看自己在别人的“吼叫”下是什么样的心情。
巧也不巧,我母亲同父亲吵架了。母亲在那边一直大声地喊、大声地叫“啊,我说多少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我发现当母亲的声音一大,我下意识地就想躲开甚至想捂上自己的耳朵。父亲也不想理她,随着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有时候吵地凶了也会不耐烦“你喊什么的你喊什么的!”,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据我的估计,这左邻右舍应该都能听见母亲的声音。我就私下里劝她,“你下次跟爸爸吵架的时候小点声音,商量着来!”“哎呀,一吵起来不由人啊”母亲有点儿不好意思。我跟她说,你下次生气想跟他吵架的时候试试小点声音,甚至不说话,坐在沙发上不理他,你看看效果。要是你实在忍不了你就想象我还在睡觉,把我吵醒了就不好了。母亲按照我的建议尝试了半个月,偷偷地跑过来跟我说,你别说你这招还真管用,我不大声吵吵了他倒是知道先认错了!我笑着对她说,这是小声的力量。
毕竟母亲“吼”的对象不是我,我只是感到稍微有些不舒服,所以还不能完全感同身受,直到遇到了我的外甥女!
按理说我不应该跟小孩子过不去,如果她还是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子,只知道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那我无话可说,可她已经4岁了,已经到了知道没有wifi要开流量来看动画片的年纪了,那她还不管身处何地不管旁边有没有人地吵闹,我就不愿意了。
我平时说话的声音就很大,我母亲也是、我舅舅也是,这可能是天生的。意识到自己平时说话的声音比别人大之后我就开始有意地控制,现在说话的声音已经和正常人差不多了。
“你不要让她这么大声吵,你得管管她!”我对她妈妈说。她妈妈不理会我,坐在那里任由她大声地吵。如果是在家里,只有自己的家人也就算了,可是现在是在公交车上,正是教育她的一个好机会,你现在不告诉她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那你什么时候告诉她呢?
“你要小点儿声音,这里是外面不是家里!”我对她说,她当然是不肯听我的,母亲拉着我说,你不要管她,人家有她妈妈管呢!车上的人开始小声地私语了,她妈妈也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了,使出了自己的威严,小孩子终于不再吵了。
经过这一次,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大声”的力量,大声引他人注意,将己人拉远。
声音的魅力不只在于音色,还在于它的响度。我们天生的声音也许无法改变,我们天生的声音也许很粗、很不好听,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声音的响度,大声地或者小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温柔地影响着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