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中午,先生叫儿子吃饭,一遍,两遍,三遍,儿子还在沙发玩游戏。于是,先生火了:明天就开学了,你就不能收收心?
儿子:这把还没玩好……
先生:游戏永远都玩不完!
儿子迫于压力坐在餐桌前,眼睛红了一圈,嘴巴微微撇着,无力地捧着碗,一口也吃不下。
我看到他那样,有些心疼,对儿子说:先回房间表达5分钟,再出来吃~
先生听着话又转向我:就说他两句,表达什么表达?你就知道拆台!
我听后识趣地坐下闭口吃饭。儿子也在原地听爸爸的教育:
人家某某某原先考试都不及格,通过努力现在都能考80多分。你呢?有没有进步?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像你表哥那样,现在抽烟喝酒只能回家种地,一辈子就完了。爸爸也不是不让你玩,只是说你玩的要有节制,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要能管理好自己…………
02
饭后,我问儿子:你有什么感受?
儿子说:难受。
我问:爸爸哪句话让你最难受?
他想了想说:像表哥那样抽烟喝酒种地……
我又问:为什么听到抽烟喝酒种地会让你难受?
他重复说:只能种地
我说:种地怎么了?袁隆平还种地呢,全国人民都敬佩他。到底为什么这句话让你难受呢?
他说:我害怕变成那样……没用的人。
我又问:为什么变成无用的人会害怕?
他好像也答不上来了,就反复说着: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问他:如果你真的成了无价值的人,那又怎么样?
他躺在地上,过了几秒钟说:哎?好像不会怎么样。我好像不难受了。
我说:这就不难受了?
他笑着说:嗯,我想想,就算那样又不会死。
我哭笑不得。孩子的信念不像成人那么根深蒂固。所以,童年是最好的疗愈时期。
03
我问儿子这些问题,不是说让他理所当然的接受“无用”。
而是让他学会疗愈自己,在下次遇到问题时,能够挖掘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自己难过。
当然,人确实也需要允许自己“无用”的。就像林巨老师说:生命的常态是无能,生活的本质是失败。
过去十年,我和先生比较多的矛盾就是因为育儿理念不一致,每当他“教育”儿子时,我都会“拦刀相助”,说他不应该这样那样。以至于他会更加的暴躁:你要孩子怎么看他爸?
他觉得我在否定他。哪怕,我今天只让孩子离开,他都觉得我在拆台。
而我,只是想“保护”孩子。
我们都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当我觉察到自己迫切想要“保护”孩子的心理时,才发现这来源于我对孩子的投射,其实我是在试图保护曾经那个弱小的,可怜兮兮的自己。先生对儿子的说教,我瞬间回到了小时候妈妈“唠叨”我的时空。
看见之后,关系就开始发生改变。
今天饭桌上的谈话,我能感受到一位父亲把自己的价值寄托于孩子的那种情感。
是的,他也是一个受伤的孩子,他从未被看到价值,他也是一个工具人,他从小被教导:人有钱才能不被欺负,人有本事才能不被看扁。
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世界的关系。
我们最在乎的其实就是被父母的认可。
倘若我们从小只有在考出高分,能干活,表现得“有用”,甚至长大以后挣了大钱时,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那么“只有成功和有用才值得被爱”这样的信念就不知不觉地深入潜意识,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下去。
04
所以,当你问我,夫妻关系观念不一致怎么办?
如果说你没有洞见关系背后的潜台词。如论用怎么技巧和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感受出发:当我看到另一半用我不认可的方式对待孩子,我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深挖它。
因为从感受出发,就是走心的,而心是和潜意识链接的。
当链接到了潜意识,就是在疗愈。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关系也会悄然发生改变。
成长的本质不是为了改变,而是深刻地理解自己。
当我看到我的感受,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自然也能容易理解先生。
看见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没有对抗和评判,反而生出同理和慈悲心:他也是受伤的小孩。
并且你也很笃定:
爸爸用他的方式来爱着孩子,相信这份链接是他们父子独有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