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克”字

声明:文章首发原创,文责自负。

写了大半辈子字,忽然发现,有更多的字我根本不认识。还有些个字用了大半辈子了,居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的真正含义。

这些年无纸化办公,有越来越多的字能认识竟然写不出来了,甚至写错,或者想写却无从下手。

资料显示:北京国安汉字库收录有明确出处的汉字91,251个(含异体字、罕用字),被认为是迄今收录最全的字库之一(2024年数据)。

实际汉字可能超过10万。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常用字可覆盖99%以上的书面资料。

汉字真乃博大精深。

汉字以及数量如同浩瀚的大海。我们到过海边,在海边捡捡贝壳,看看海浪,偶尔坐坐船,就以为见识了大海,至于大海有多深,真正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我们一无所知。

今天说说我对“克”的认识。

这是一个沾着很多洋人气息的字。至于我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的,现在很难说清楚。它不像有些字,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如何认识的。

如“品”字。那时我上一年级,我家有个大纸箱子,上面写着“上海出品”。它还没有出现在课本的生字表里时候,我就认识了。

那时我们复式班上课。二年级的哥哥姐姐学生字,老师先在黑板上同时写上拼音和汉字,一遍遍领着读,然后擦去拼音,指着每个字让认读。其中有“品”字,一个姐姐站起来居然不认得,我着急地小声提醒,让老师发现了。老师让我起来读,我一本正经地读,全班同学都笑了。那个姐姐哭笑不得,脸红的像太阳,有几天不搭理我了。

再就是“碧”,我也是在课上跟高年级学的。老师编了一句“一个王大娘,一个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着当时的情景了:老师说得绘声绘色,同学听得眉飞色舞,教室里欢声笑语。

“克”的笔画不多,很容易记住。那时教室的后面悬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下面还有一段话: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或许那时我就无意识地打包“马克思”认识了这个字的。

我们村里韩姓和任姓的辈分里取的都是这个“克”字。很多名人的姓名里有“克”,像革命前辈李克农,电影《黄飞鸿》的导演徐克。

或者学习语文课文,有个叫小玲的姑娘学习刻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也可能那时认识的。

哥哥比我大五岁,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翻他的语文书,书里有很多插图,其中有批林批孔的。那时的孔子不受待见,画得鬼鬼祟祟,如丧家之犬。其中有一幅图上写着:克己复礼。一个红小兵拿着毛笔打了一个红红的叉号。

“克己复礼”究竟什么意思?我一直没有搞清楚,隐隐约约知道是孔老二的反动思想。孔子是一个有流毒的大坏蛋。

80年代初,我上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了《论语》若干则。逐渐的,孔子高大的塑像出现在很多校园里。

《论语》中含有“克”的原文有以下两处: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宪问》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那时的语文课本,突出国防教育: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有雄赳赳背枪上刺刀解放军战士,投手榴弹埋地雷的民兵训练,还有坦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有一年春节,邻居家贴出一副对联。上联:勤俭持家春永驻  下联:克勤克俭乐无穷。 

“克”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只是拿过来就用,感觉是好词。

再就是“相克”。

有些东西不能同时吃,叫“相克”。谁家孩子找对象,找人看看生辰八字,属相是否合得来。合得来的叫“使得着”,合不来的叫“相克”。如:自古白马犯青牛,十人见着九人愁。婚姻匹配犯马牛,夫妻多难难到头。等等,一大串。

最让人头疼的是“克”从语文课里作为计量单位客串,钻进了算术课本里。

那时算术里有很多单位以及换算。什么元角分,时分秒,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等。

学元角分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来回换钱。学时分秒,老师让我们拨动表的指针。最难忘的学重量单位的时候,教室外面有一堆垫猪圈的土坷垃。老师带来杆子秤,让我们到教室外称出不同的斤两。

老师说“克”是外国人用的。1公斤=1000克=2市斤,1市斤=500克,1两=10钱=100厘,1钱=5克。于是,我们来来回回,不厌其烦地进率换算。

前几天有一个视频,问现在的年轻人:1吨等于多少斤?几乎没有人答得对。如果问:1吨等于多少克,结果又如何呢?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上还学这些吗?有没有学习的必要?

当时能使用“钱两”这样小单位的只有村里六爷爷的中药房,他有一个很小巧、很精致的秤。

90年代初,记得县城里莫名其妙地多了好些卖切糕的。那切糕很具有边塞风味。切糕人服装边疆风情,手里拿着很长的、锋利的刀。

询问怎么个卖法,切糕人的连比划加上塞外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5块”,然后热情反问要买多少。

买的轻轻一比划,卖的狠狠一刀切,干净漂亮,高高一称。“2斤,100元”。“不是1斤5块吗?” 卖的眼睛一瞪,说:“5块1两!”

买的不干,卖的挥刀比划,另外卖切糕的也都握着刀围拢上来……

那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元,等于一个月的工资吃了2斤切糕。算计的一点儿没有错,但算计又很可怕,很恐怖。

现在这类卖切糕的几乎不见了,多亏当时没有“5块1克”啊!

后来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初学英语学不会音标,经常标汉字。其中“克”在英语中刚好对应/k/。如look 标注“楼克”。“克”从汉语穿越到了英语。

这也难怪很多音译词大量含有“克”,似乎架起了英汉之间一座沟通的小桥梁。例如:Marx  马克思;Clinton克林顿;clone克隆;DINK 丁克;克格勃……最多的是大量西药的中文译名里总少不了这个“克”。英语/k/发音与汉语“克”意义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克”是象形字,溯本清源:

《说文解字》中“克”的解释:“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属皆从克。”

甲骨文的“克”字,像人肩扛物品的样子,寓意肩负、胜任。

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克”字像戴盔执戈的武士,或省去戈,表示攻打、战胜。

金文承接甲骨文,头盔部分有所繁化,并改戈为支,含义依然与战争中的胜利、攻克相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克”字下部模拟野兽,上部像石斧之类,整个字形表示野兽杀死,且兽皮剥下;或者上部一点模拟野兽流出的血,表示野兽被杀死,有战胜、制服的之韵。

“克”之演化

各家之说,仁智自选。

“克”之演化,可见汉字一斑。

  2025年4月11日初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