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读山海经》十三首7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背景】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注释】
粲粲:光彩鲜艳的样子。三珠树:古代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南经》:“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八榦:指八株桂树。《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贪隅东。”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译文】
粟烂光辉三珠树,寄生赤水之南滨。
高高耸立迎风桂,八树相连便成林。
灵异凤凰云中舞,神奇鸾鸟鸣玉音。
虽然不是人间乐,王母为之甚欢心。
【赏析】
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他理想中的王朝政治的赞美歌颂,其中还包含了诗人对于一个合于天道的,顺乎天意的美好社会的理解和向往,而这样的一种和谐公正的政治社会秩序,才是诗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所在。然而诗中“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的诗句也表明,这一理想的境界,实为昏暗污浊的人间人社会所不容。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