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的第三位独居者是聋哑人,大约五六十岁的样子,她的脸上有皱纹,心理年龄却停留在孩子的阶段。我们进屋的时候她正在煮饭,一看到我们就露出灿烂的孩童般的笑容。
她的身子很瘦小,一只手就能握住她的手臂、小腿,也才看清她的双手为6指,多了一细节,手腕处有水肿,内风湿。她的床堆了些衣服,已入冬仍是凉席做垫。我们比划着让她直接睡棉单上,她比划着说怕尿湿床单。
离开时村里人说,她在村里住了三十年,早先是有人介绍她嫁与一村里人,但没领证,不是村里户口,拿不到补贴。后来另一半离开,她便独自一人生活。原先住的房子很旧,听说是当地志愿者团队张罗着为她换的新住处。
印象最深的是第四位独居者。车一路兜转,后来停在一处两层高居民楼前的空地。有一位阿姨迎上前,和几位熟悉的志愿者往另一侧的一层红砖房走去。
我跟随其后,心想这一户住处尚可。及至到了房前,一入门便看见几只鸡在笼子里。再往里是猪圈,七八头肥壮的猪,或躺或立。
我愣了一会,目光转回门口左侧的里间。走进去,屋内的空间只够一床一桌一简易马桶,光线昏暗。老伯躺在床上,精神状态不错,面带微笑。然而,行动不便将他的大部分岁月锁在了这一屋一床。也听说他有处新屋可以搬。三餐则是隔壁屋的阿姨送来。
那阿姨是老伯的弟媳,老伯一生未娶又无法自理,她于情于理有照顾义务。她平时一人在家,三餐会送饭菜给他。至于搬新住处,志愿者翻译说,阿姨说自己背不动老伯,要等儿子回家帮忙才能够背老伯去新屋。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对猪圈鸡笼司空见惯,也不知道那位老伯呆在猪圈鸡笼旁多久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人呆的地方吗?”我们的探访除了送油米,能否也帮助背他换个新住处。但没有人提出,也许还有其它事情吧。
在短暂的停留中,老伯常常是脸上有笑,没有抱怨,是他看淡了一切,还是心中无奈无处诉说。
回程的路上,半睡半醒,一路无言。这次的探访,我给予的帮助微乎其微,他们却带我看见了四位种独居的生活。身体健康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是重要的“1”。
我们终将老去,当我们老去,我们会怎样看待此生?又期待怎样的环境与人生?拿回生命的自主权吧。
站桩第137天
桩法:正桩38分钟,倒桩0分钟
息法:降阴0分钟,升阳0分钟
心法:点亮心灯,让每个生命自在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