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办公室里一位32岁的大龄未婚男青年圣圣成了话题的主角,刚刚贷款30年在高档小区买了一套近200平米精装修三居室的他花光了自己十几年来的所有存款,这几天又被装修搞的晕头转向,闲聊之余,大家都要给他介绍那个只欠的“东风”:房子的女主人。大家今天一个明天一个的推荐,弄得圣圣应接不暇,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和选择。据说工作严谨、细致入微的圣圣32岁还没有搞过对象,原因是家里告诉他只有一切条件都具备好了,事业稳定了,买了房子了,才能找到一个条件也差不多好的,门当户对的好姑娘,在这之前就要专心的上班、挣钱、配置物质财富。圣圣也似乎感受到了这样的“优势”,当同事们向推荐的女孩讲出他现在的条件的时候,他的脸上都会洋溢出优势和得意的微笑。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圣圣一直都没有“好消息”传出,这过程里具体见了几个,谈的怎么样都没有听他具体讲过,似乎他的“优势”并没有很快转化为“胜势”,圣圣得意微笑也渐渐被惆怅所代替,而大家的兴致在他的这种状态之下也慢慢的褪去,回归了之前的平静。
我们慢慢变得和追求快乐的目的背道而驰,往往是没有真正的搞清楚那个想要取悦的“自己”究竟是谁,他是由哪些成分构成?或是稀里糊涂的把父母、老师、社会以及大众传媒告诉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的当成了自己的真实需要,或是固执的认为应该坚守一个理论上不应该改变的自我,把自己变成“自我”的囚徒。
我们常常透过别人这面镜子来了解自己,但既然是镜子,就有可能变形或扭曲,这时,我们需要靠自己敏锐的感觉看清楚自己,这面镜子里的“别人”的样子适不适合自己。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的时候,你都应该跳出来清楚的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或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这种刺激或满足是否是我长期所需要的?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唯有常常问自己点问题,和自己保持点距离,才能看清楚每个状态下的自己,才能搞清楚每个状态的产生原因。
其实,现如今的“大众同质化”的标配生活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工业化大规模发展时代的思想。记得在我父亲年轻的时代,每个家庭的结婚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后来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现在呢,成了车子、房子和票子。似乎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该结婚生子,否则就是对新家庭的不负责任,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你真的需要这些吗?你理解婚姻的意义吗?你能清楚婚姻里你要面对的和你们要共同面对的是什么吗?你能处理好婚姻中遇到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吗?也许身边的人会告诉你,你用的着想这么多吗,那些备好物质条件的人结了婚现在不都过的挺好吗?那么我想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那些人真实的婚姻生活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有了所谓的“三大件”,婚姻就是幸福的吗?那是在物质相对贫瘠时代的定位。是的,我们也许一直都停留在一个婚姻的“供需错配”中煎熬: 社会大众意识供给给我们的和我们真实需求的理念其实大相径庭,但可惜的是只有当你真正进入到这个“围城”里之后,你才会渐渐的真正明白。然而,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工业化标准化的讲求大规模同质化的时代了,因为那时候讲求的是效率。而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是个人主义觉醒的时代,是分工更细化、生活方式更个性化的时代,婚姻要带给我们的价值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当下,大量的自主观念正在蓬勃崛起,网络直播和社群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时代正在变革,大量的年轻人正在自己做出自己的定位,正在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婚姻对于他们来讲其实变得更像是一种找合伙人来一起投资的事业,所以在未来收益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时侯,是不会贸然“入市”的,更不用说非要有什么传统“三大件”了,现在每人对结婚“三大件”的定位都是不尽相同的。
不仅仅是婚姻,任何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和决策都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选择,因为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也只有你最清楚哪条路最适合你,你可以听取别人的建议,但绝不能不假思索的拿来就用,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意义,你不能把“我还年轻”当做不去自己决定的理由,因为你每当浪费一个这样的机会,就是在自己内心种下一个“现世安好”的种子,它们会慢慢吸干你对世界的好奇,你对自己的喜欢以及你对自我判断的依赖,然后却在自我成熟和人格健全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每个人的一生都说长也不长,但又说短也不短,但是你是可以通过自己让它变得“感觉上很充实”或“感觉上很空虚”。让自己来给关于自己的一切选择做出决定吧,让自己去为自己的每个决定去负责吧,担当起对自己的责任,这不但是你把握自己的人生,体会它的意义和价值的方式,也是你自己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