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这个词,我们日常说得挺多的,听得也不少,比如,“谁谁道德高尚”、“某某道德败坏”,“道德”具体是指什么呢?
《道德经》这本书,老子这个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吗?
《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作品,是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你想更多地了解、学习《道德经》及老子的智慧吗?欢迎关注下一讲内容。
下一讲预告
时间:4月8日(周日)下午2:40~4:50
地点: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二楼会议室
内容:第十四讲《道德经——中华文化的智慧之源》
主讲:赵宇暹老师
上讲回放
诸子、百家的一场历时数百年的大辩论,赵老师在上两次的讲座中,从时代背景、主要成因,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讲起,唤起了朋友们的好奇以及尊崇。
4月1日下午,赵老师主要讲了各家的治国方略,各家的共同特征及原因。
今天我们一个普通人,可能会认为治国方略与自己无关。那么齐家呢?修身呢?
赵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目前的国际时政,谈到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的家庭教育。他倡导我们修身养性,从自己做起,我们先变成一个有素质的人。在教养孩子时,用“试对”的方式发现其天性,以自己的“无为”成就孩子的“率性”。
赵老师说“君子不器”,同时“君子必器”。在某一时间场合下,君子要有一定的用处,同时君子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用处,这就是当今T型人才,专业方面有深度,博识方面有广度。
后来,赵老师深刻分析了世界在希伯来宗教信仰精神和希腊理性求知精神影响下的兴盛与衰落……同时剖析了中华民族孝悌忠恕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给全人类的贡献。
仁爱精神, 包含了亲亲之爱、忠恕之道和恻隐之心。
亲亲之爱是基础。对父母是孝,对子女是慈,对兄弟是悌,推广、泛化,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
忠恕之道是方法。忠,是中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功让别人成功,自己想幸福让别人也幸福。恕,是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它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信条?”孔子回答:“大概‘恕’字可以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别强加给别人。”
易中天先生讲过:
“恕道”中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所以,我作为人不愿意的,也决不强加于其他同样是人的对象。这就是人道主义,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道主义。而且,正因为它原始、朴素,反倒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提出了人类相处的两条“黄金规则”,第一条就是“把人当人”,第二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被刻在了联合国大厦里)。
赵老师讲到了诸子百家留给我们的许多精神财富,儒家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正义,荀子的自强;道家的真实、自由和宽容;墨家的平等、互利和兼爱;法家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讲到龙和凤的意义,讲到道行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讲座涵盖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我尽力在这里表达的是自己领悟到的部分,欢迎你4月8号下午来现场,领略赵老师讲《道德经》。
同时,你对我们的讲座有建议,或者对讲座中讲到的某个观点有不同看法,欢迎与我们互动,我们很希望这是一个共创、共享的学习成长平台。
你可以点开“简书”,在文末写评论,可以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写评论。
欢迎你,一起学习、传承、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