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县城,行唐县,一个在外人看来没有太多特色的地方,当然,我不这么认为,我很热爱它。
那天,偶尔在贴吧里看到了一个帖子,讲述我们行唐的风味小吃,下面跟帖的众位大侠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烧饼麻糖谈到初吻恋爱,竟然也能结合的丝毫不差,异彩纷呈,也是在那里,在行唐生长了20多年的我,第一次真正知道了行唐人民创造或改良的那些美味,真是不胜枚举啊。
烧饼、麻糖、山药面饸饹(标准读法是héle),棒子面饼子、各家秘制焖子、南市场的肥肠面、挑子上的荞面扒糕、龙洞村的豆腐丝、豆渣饼子、黄米年糕、榆钱库垒(这是音译,我写不出来)、秘制咯喳(和锅巴差不多的一类食物)、和折、咸食(凭良心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疙瘩汤。。。。。。(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继续怀念家乡的烧饼。
有高人提出过的最佳组合:缸炉烧饼羊肉汤、烧饼夹拆骨肉,这俩都是烧饼衍生物,一样好吃,如果有条件,凑到一起,那,就不多说了。
想吃点素的,没问题。如果是夏天,来捆自家菜地里刚摘的碧绿小葱,弄点自家的炒面,稍稍那么一拌,非常爽口,有点辣,没关系,大个厚烧饼来了!赶不上碧绿小葱的时节也不打紧,来两个厚实的烧饼,炒上一盘干辣椒,嗯,非常美味。
一位江湖前辈经常念叨的一顿饭:香油拌的麻朗白菜,大锅贴的豆渣饼子,加上熬好的绿豆米汤,这个组合,也比较绝。
当然了,行唐的两红一白,不能不提。一个农业大县的支柱产业,红即红薯、红枣,白即红、白薯粉面。行唐的大枣,更是名扬在外。
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行唐很多人家里,干烧粉条,吃的津津有味,是一大特色。
我是在午饭前写的这篇文章,写到这里,这个口水就实在是不争气的往下流了,那些美味,全都一样一样的从记忆中蹦了出来,当得上是才下心头,又上嘴角。
过去的那几年,每次自己或是老乡回家,约定俗成的,来的时候,一箱烧饼是跑不了的。尽管运来之后,可能已经开始发绵发软,也管不得那么多了,一群人咬着牙往下嚼,吃的就是这个味,要的就是这个劲!
什么,你说太费牙了?好,那我就来分享一下My best love-----油酥烧饼!别误会,不是那种做出来后再入油锅炸的那种,那是哪种?
且往后看……
继续怀念家乡的烧饼。
各位看到现在可能也已看出来了,以上所说的几种烧饼,其实是不一样的,和人一样,是分三六九等的。
那夹拆骨肉的,外表看起来和弥勒佛的肚子一般,实际上呀,做到极致,只有前后两层皮,中间完全是空的,用来放肉,那是再好不过了,薄薄脆脆的皮,唇齿留香的肉……
说的这里,想起读初中的时候,上碑镇有这么一家烧饼铺,当时买的起烧饼,买不起拆骨肉。可惜到了现在,买些拆骨肉已经没问题了,但却再也找不到可以夹肉的那种极品烧饼了,只能说是人是物非了。
解馋顶饿的烧饼,那还得是那种自家出面,请人做的,就一种感觉,实在!这种烧饼,中间有那么几层,个个都是软软香香,个大瓷实,就和我们的故乡人民一般。
至于我所说的最爱,油酥烧饼,与其他品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和面。
一般的烧饼,一份面,一份油。而我这个,则是,一份面,三份,或四份油,和在面中。过去一般是用自制缸炉进行烤制,现在也有很多使用烤箱制作的。此法做出的烧饼,没有那种油腻感,不论放多久,吃起来还是刚出炉的香酥可口。
行唐的烧饼是方形的,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大特色,整体呈长方形,分数层,中空,以脆为主,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酥软。通俗做法为,和面之时,将油掺入面中,撒些盐,和至精到,按照规格分成等分几份,拍打成型,一面撒上芝麻,将做好之坯子放入缸炉之中,烘烤时间由大师傅自己掌握,出炉之后,外酥里热,表皮金黄,芝麻一面薄脆香酥,套用《大兵小将》中一句台词:嗯,挺好的!
是呀,挺好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