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研究生
这周很闲,我总是先玩一会电脑,看时间剩不下多少的时候,才开始着手正事。我的待办事项也短了不少,不像前几周一样觉得非常的焦虑,一遍又一遍地对照检查待办清单。
唯一的让我心绪不定的就是和父母的争执,研究生选什么学校?我们的共识是:
1.研究生是要继续念的。
2.不在中国读研究生
刨去了回国考研,接下来的就是选国家了。我的父母当然属于保守派,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最好的,再不济的话,日本、法国、德国。但是作为我,我想去一个非英语国家,就意味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被刨除在外。日本的申请非常的繁琐,但是我闲暇时间研究了日本文化很久,也并不排斥,只是申请太麻烦。欧洲大概是我主要的理想留学地吧,但是在欧洲读书语言又成了个问题,法语和德语都没学过,唯一在学的就是西班牙语了。欧洲的申请非常冷门,很难找到资源。我连续联系了几个中介打探一下情况,不断地被中介往英国或者美国引导。
另外,我这次联系了中介发现,中介费高得可怕,3-4万的中介费简直是抢钱!我又考虑到考雅思、托福、GRE、GMAT的费用都是1000+,还要加上每一所学校的申请费用500+。出国留学真是一只吸血的怪兽。
2.新的语言计划启动
我在学西班牙语,和当初日语一样的高密度地学习,一天3小时的量。而且,因为我比较蠢,所以都是使用最土的办法,最近正在抄课文,一个一个单词地查过去,写好单词原型。有时候抄着抄着就想起来自己学日语的时候一遍又一遍看的语法书,一次又一次圈出的错题,那时候被堆起的辅导书挡住下半截的天空。我不觉得苦,只是觉得有时候很机械,需要自律的力量去完成任务。
讲到语言的话,口语的方面,我现在推测自己练口语到半流畅的水平周两次练习的话,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英语是这样、日语也是这样。所以,估计西班牙语要加大密度才能赶上11月份的考试。
3.找到自己的忍受范围
题目是“找到自己的忍受范围”,但是却先扯了研究生和学语言的事情的原因是作为例子来辅证这个观点。
商科研究生项目最好是在美国、英国,但是我不想申请的原因之一是我不觉得自己非常优秀,即使有幸被录取了,我也会非常难受非常有压力地度过研究生阶段。所以,我觉得选学校不是名气越大越好,而是适合我嘛?在我的压力承受范围之内么?我对于学业一直都是半上心的状态,我也可以预见未来也是这样,所以研究生的环境太有竞争力的话,我可能会绷不住。
语言学习也是,首先,设定计划的时候一定不要打鸡血,反而要从自己习惯的学习时间设定,一旦制定计划的时候太热血沸腾,之后一定会死翘翘。一个只能忍受学习1小时的人要去完成3小时的学习,等同登天也难以持久。其次,降低预期到可怕的程度。在学语言的时候,我就是把自己当白痴看待,不断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反而比较少遇到失落郁闷的情绪。
所以说,人想活得开心点,有效率一点,要找到自己的忍受范围。我不能忍受竞争过度激烈的环境,我能忍受自己的语言学习方面的没天赋。根据自己的特性来给自己找目标吧。
在看的书
The lifelong learner Ronald Gross
The traveler's gift Andy Andrews
The soul of money Lynne Twist
看完的书:
Same soul, many bodies Brian L. Weiss
The why cafe John P. Streke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