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介:《全球金融危机(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这门课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明星课程,由安德鲁·麦催客(Andrew Metrick)教授讲授,邀请了金融危机主要处置者之一、时任美国财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主讲。
钱是最坏的主人,最好的仆人。如果你把钱当作惟一的KPI,不顾一切拼命刷,结果就是它当家作主,你变成它的奴仆。反过来,如果你把钱当作工具,那它就是最好用的工具。
要把这工具细细讲过来,一部教科书都不够,但读完下面的内容,也能懂个八成,希望是正好够用的那八成。
钱 和 信 用
狭义的钱,就是社会接受用来作最后结算的那个东西。买了货,接受了服务,最后付钱,大家两清,这事才真正结束;如果给的是支票、信用卡,那这事还没结束,支票和信用卡只是你会付钱的保证,最后对方要拿到钱才算数。
支票、信用卡、信贷、债券、金融证券化产品,等等等等,都是钱的衍生品,它是人们交易时愿意暂时接受的支付方式,但不是最终结算。链条可以很短,现金全款买房,房款两清,结束。链条也可以很长,用贷款买房,你是用未来20年还贷款的长期承诺买房,链条变长。
银行又把许许多多房贷打包,这个包有底层资产,就是房子,可测算未来现金流,就是定期还本付息。那这个包就可以拿出来单卖,房贷就完成了证券化,变成了可流通的债券。再贴上AAA信用评级,拿它作抵押再去贷款,在金融体系流动起来,简直跟钱差不多。
与链条对应的是一层层的还款承诺,买房者的还款承诺,银行对房贷债券的还款承诺,金融机构拿它作抵押去贷款的还款承诺,这里讲的是买房生发出来的承诺,其他也相似。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所有这些还款承诺层层叠加在一起而来的。还款承诺就是广义的钱,也叫作信用(credit)。
信用跟信心是一回事。信用是从借钱的人角度说的,信心是从把钱借出去的人角度说的。一个社会的信用扩张还是收缩,取决于双方的信心,也就是信用。钱借出去能不能收回来?政治形势、经济走向、行业前景、企业管理、个人诚信,这些都影响判断。
以美国为例,社会总信用的数量是钱数的15倍左右。钱的扩张取决于政府,也就是央行印钱的节奏。信用的扩张,也就是广义钱的扩张,它取决于整个社会中卖方接受买方,将来还钱承诺的意愿。乐观的时候,意愿强,信用扩张;悲观的时候,意愿弱,信用收缩。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信用扩张,信用收缩意味着经济收缩。
信用是信心,政府印的钱其实也要靠信心。当人们对钱本身的信用产生怀疑,就是对政府掌控钱的能力产生怀疑,后果更加严重。
全球早已进入法币时代,法币(fiat money)的意思就是政府垄断了钱,印张纸说它是多少钱它就是多少。可想而知,政府对挑战法币的会有多么敌视。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听证时说过,黄金不是钱了。议员们非常恼火,黄金几千年来都是钱,怎么你们说不是钱就不是了呢?议员恼火归恼火,政府清楚得很,它必须垄断发钞权。
正因如此,人们必须对钱的信用保持警惕。政府是各种社会利益的聚合体,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困难就印钱,难言之隐,一印了之。法币时代,不论哪个国家,不论财政货币政策说起来是扩张还是审慎,货币贬值是常态。就以表现算最不错的美国为例,今天美元的购买力跟几十年前,美元从黄金脱钩时相比,已贬去了95%,1美元只剩下5美分。
五种钱各有什么用
讲清楚钱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各种钱各有什么用处。
1. 比特币和黄金。
刚才说了,美联储不承认黄金是钱,但是人民公认。没有一个政府承认比特币是钱,人民则还远远没有拿定主意,只有很小一撮人这么想。比较稳妥地说吧,这两样是法币的潜在竞争者。
黄金的价值不在于对抗通货膨胀,黄金几十年来的价格变动并不能支持这个想法。黄金的价值在于不管各国政府怎么说,全人类对黄金有根深蒂固的信念,毕竟一百年的洗脑还是很难对抗一万年的共同经历。当人们对法币丧失信心,就一定会想起黄金。
黄金也不是用来对抗经济周期的。当人们对所有法币都丧失信心时,经济多半已沉苛难起,政治上也多灾多难。黄金的价值是人们为未来准备的灾难预案。美联储再硬着头皮说黄金不是钱了,它不也得储备黄金?
透过黄金的棱镜看比特币,就明白比特币的未来大概会落在哪个区间了。
它的降生就是为了挑战政府垄断的发钞权,必然遭受全世界政府的联合围剿,但它也很幸运,等到政府醒过神来的时候,它已经一路狂奔越过了生死临界点。它已经有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再不会死了。它的下限是不会死,上限是不会替代法币。
它不像黄金一样有人类上万年的记忆护体,最终它只会对一小撮人来说成为类似黄金的东西,是这一小撮人为未来准备的灾难预案。只不过,在它准备的灾难图景里,世界上至少还有互联网和电;黄金这两样都不需要。
2. 外汇。
这有两层。
第一层是现代人的资产组合里本来就有一部分应该是国际资产。经济早已全球化,而绝大多数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收入来自于斯,过度集中于本地。 本来就应该适度投资于国际资产,作多元化组合,享受现代金融理论提供的免费午餐:在相同收益率下减小风险。
不这样做,等于把免费午餐留在桌子上,中国人把太多的免费午餐留在桌子上了。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法币对应着对政府的信心,不同法币之间的升降折射对各国政府信心的升降。要是在适度多元化基础上继续超配外国货币定价的资产,本质上是对其他政府投信任票,没有哪个本国政府是开心的。
3. 现金。
现金是常态下的终极支付手段。如果社会信用扩张,人们创造并接受越来越多的信用作支付手段,就会逃离现金,因为现金没有回报这一点特别招人恨。反过来,如果社会信用收缩,层层抽紧,从衍生品逐步收缩到贷款,贷款又进一步抽走,都不再接受信用作支付手段,那现金就身价倍增。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把现金视作对任意资产的无期限的免费期权。近一二十年来他做了很多这种生意:信用扩张时他攒现金,信用收缩时他把现金放出去,你既可以说他是低买高卖资产,更可以说他是低买高卖现金。
其实,免费期权只是名义上的,现金有其成本,机会成本是其一,更永恒的是通胀成本。现金的购买力恒时在缩水。如果正常状态终结,超级通胀到来,现金会给持有人带来毁灭性冲击,那时社会重新洗牌,货币推倒重来。
4. 股票和债券。
持有股票本质上是持有看多期权,收益上不封顶,亏损最大就是买入时的出价;相反,持有债券接近于卖出看多期权,获得固定利息,对应承受本金损失风险。
许多人认为股票比债券风险大,这看法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中你可真不能依赖它。近年来无论多复杂的固定收益产品都能直接卖给普通人,就因为顶了个固定收益产品的名头,假装风险能小一点,其实是幻觉。今天各种所谓固定收益产品,越来越衍生,越来越复杂,普通人越来越看不懂。
还有一点,股票交易价格是连续的,价格变动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实时判断。债券不是这样,绝大多数时候风和日丽,一有事就电闪雷鸣,只有极端状态,没有中间状态。
5. 房子。
房价在长期中能对抗通胀,这是房价的基本面,但房价经常不是由基本面决定的。
麦催客(Andrew Metrick)教授说, 十次金融危机有九次是房地产惹的祸。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房地产的信念接近黄金。
《飘》里面,北方军打到南方,郝斯嘉父亲临死之前就给她留了一句话:保住土地,土地是一切。土地这种不动产,是创造信用、扩张信用、衍生信用的最好载体,信用扩张过头了崩掉就是金融危机。
麦催客说的还是成熟经济体。在那些信用体系还未建立,法治社会还需要完善的经济体里,信用扩张可不是更得指望房地产吗?
房子创造信用,信用推动房价,这条信用与房地产双螺旋推动下的扩张周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人类都没看到解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