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日]稻盛和夫 著 曹岫云译
《干法》对我来说,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坐在我的对面,温和地告诉我什么是在工作中修行,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真实、温暖,充满了乐观、勤奋、积极向上、投入、感恩的美好品质。
这本书我在樊登读书上听了两遍,书也看了两遍,整本书充满了哲学思想,是一本值得反复读、反复回味、满满的都是干货的好书。
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51年的经营生涯,赤手空拳,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力挽狂澜,救日航于将倾。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提炼心智。
作为一名只学了一点无机化学的非专业毕业生,作者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订购了美国最专业的陶瓷杂志,一边翻译一边研究。在研发“镁橄榄石”的过程中拼命工作,日思夜想,最后在实验室里被一个装有松香树脂的容器绊到,得到启发,用松香替代黏土作为粘合剂,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这看似“神的启示”,其实质是他时刻都在苦思冥想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松香正好进入他的视线。
作者提出要和工作谈恋爱,"有情人相会,千里变一里",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值得欢呼雀跃,这种喜悦和感动又会为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抱着产品睡"、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这些生动感人的画面都是作者自己经历的。
作者把人分为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认为在公司里,“不燃型”的人大可不必留下,“自燃型”的人要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带领团队投入到公司的关键问题解决中。在一个公司里,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员工抱怨领导"太喜欢变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本书中的三种人,可以很好的阐述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不同,领导者大都属于"自燃型"的人,他们要思考公司的发展和未来,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内容,喜欢与变化和挑战为伍,而一般员工只是跟随,完成交待的任务,更喜欢待在舒适区内,比较排斥变化。
在公司里,对于"聪明人"和"笨人",作者认为牛比豹子更容易成功,那些“聪明人”大多会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很快会辞职离去。而那些“笨人”会因为不断坚持,刻苦勤奋而留在公司里成为中坚力量。现在民企、国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正是很好的例证。
作者认为每天进步,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工作中要训练“有意注意”,将意识高度集中,在产品上追求的不是“最佳”而是“完美”。对于松下的严酷和要求越来越苛刻,作者抱着感恩的心,努力想办法从根本上削减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直到产品"完美",也为自己的产品后来在全球市场上独占鳌头打下了基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提供"能划破手"的产品,这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在我们公司,客户曾对我们产品的美观度提出了一些疑义,当时的我们不以为然,认为性能优先,只要性能满足了,美观只是形式,并不觉得有什么必要,而作者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任何好的东西都应该是和谐的,和美是相关的。我记得杨振宁老师也曾说过"物理学与美",任何东西做到极致,那就是美。
作者在决心创建第二电电时,为了考量自己的愿望是否高尚而纯粹,他用“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句话严格的逼问自己。当他确认自己“没有任何私心”,才决心踏上第二电电的创业之路。利他主义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者最后给出人生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果错误的话,哪怕只有-1分,再多的努力和能力都只会让自己更加失败。只有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从头到尾,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很多,作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哲学家,他的真知灼见,引导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