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在《小于一》中写道:“我对我的生活的记忆,少之又少,能记得的,又都微不足道。那些我现在回忆起来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则它们无疑都已被别人更好地表达过了。”
如他所说,每位作家写就的书籍都是他思想的精华,可是现代人却不想花时间阅读。在追求短、平、快的现在,阅读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刷抖音、看综艺……都能带来更直接的快乐。
我们习惯于追热点,看最火的剧,讨论最热的话题,听最流行的音乐……甚至不用我们主动去追,热点就会从手机推送、电脑桌面广告、周围人介绍中向我们涌来。热点会过时,但是永远不会缺失,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经历着“信息轰炸”。
我们在追热点中,看似掌握着最新动态,但是精神和思想却没有丝毫提升,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成“信息弱者”。
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斋藤孝教授认为,“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信息,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想要透过浊水抓住事物本质,或者提升精神和思想境界,那就必须读书。
所以,斋藤孝教授写作了《深阅读》一书,细致地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用什么方法读,并且帮助我们解决读完记不住的问题,最后还贴心地手把手教我们该怎样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让我们不仅在日常阅读中汲取力量,还能为人生积累厚度,拓展宽度。
我们应该读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读好书,笛卡尔说过,“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
斋藤孝教授认为,好书必须具备两个特点——易读、有内涵。
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是深刻的作者,在写作时文字越能简洁明了,越是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作者,越会用复杂的词句迷惑读者。所以,好书必须是容易理解的。
一本《红楼梦》,仅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者曹雪芹或许认为,自己只是写了贾家一大家子的日常琐事而已。由此可见,好书是能够启发读者思考的,那些直接写下结论的书并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
有了这两个评判标准我们就可以找书来看了,下面这些方法可以为你找到好书提供一些思路:
导师推荐的书
这里说的导师不局限于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上司、网上的读书博主、朋友等等,这些人要么是行业前辈,要么是专业人士,要么是兴趣相投,他们推荐的书应该会符合你的需求和喜好。
阅读天才的一生
也就是人物传记。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大人物都是草根,他们的成长历程是最好的励志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能带给我们启发,不学习这些“现成的”人生经验那真是太亏了。
看书评
为了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好书中,读书前我们必须先看看这本书的书评,让群众雪亮的眼睛为我们甄别好书。
用一本书开启一张网
读到了一本难得的好书,就要把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书和作家记下来,然后找他们的书来看,因为是喜欢的作家推荐的,符合自己欣赏口味的概率非常高。
同理,如果这本书是出版社策划的系列图书,那么,这个系列的书都不应该错过。
书店偶遇
书店的平面化展示让我们对书有更直观的感受,不仅能激起我们的阅读兴趣,还能遇见其他领域的书籍,跨出我们的阅读舒适圈。
我们应该怎样记住?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有意识的“输出”就是让知识在精神中扎根的好办法,这个方法也能检验我们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斋藤孝教授在《深阅读》介绍了一些输出方法,我把它们概括为三种方式:
说出来
一开始,我们可以以“用一两分钟把书的内容说清楚”为目标,向别人分享好书。
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转换视角+引用”的方式向别人分享了。这种方法不要求我们纵览全局,而是以感性的体验为主,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比如,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那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等等。并且在其中引用一些书里的内容,更能唤醒自己的阅读记忆。
写下来
这个方法比较好操作,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了,而且拥有高附加值。我们可以把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发布到网上,在满足了输出需要的同时,还能吸引与你兴趣相投的人成为你的粉丝,在此期间结交新朋友、成为知名博主等等,都是读书的附加值。
说写结合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读书这件事上也是一样,跟三两个朋友一起组建读书会,每次指定一本书作为共读书目,读完后约定时间分享各自的读书感受,不仅会让我们读书更有动力,而且还会在分享时增进友情。
斋藤孝教授在《深阅读》中表示,要想充分发挥读书会的作用,就要采用“映射交流”的方式。意思就是,我们在读书会前,要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色圆珠笔,会上做分享时,把关键字词写下来。三色笔的使用规则因人而异,比如,与内容相关的基本信息可以用红色,重要信息用蓝色,感兴趣的观点用绿色。
在别人分享时,我们可以记录下与自己一致的意见,也可以写下反对意见,如果对方的话给了自己灵感也一定要记录下来。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将自己和对方的观点连接起来,加深对书的理解。
我们应该怎么运用?
卡斯特认为,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事实上,不仅是管理者,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效地运用知识。
多视角思维
面对同一部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面对同一个世界,一千个作家就有一千种世界。这些作家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倾注在作品里,跟随着他们,我们就能够拥有多重看待世界的视角。
随着阅读量增大,视角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遇到事情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带入这些视角审视问题,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别人的视角来处事,当我们拥有了多视角思维,它们相互融合、影响形成的新视角,就是我们走向成熟、深刻的捷径。
启动基因
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写过一本关于基因的书——《启动的活法》。村上认为,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简单点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与什么人亲近,无形中就会受到那人影响,想要人生不断进步,与一流人物做朋友是个好办法。
可是我们接触一流人物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读这些人写的书。斋藤孝在《深阅读》中写道,“每遇见一位先驱伟人的格言警句,就相当于启动一个基因。不断接触格言警句,就能启动多个基因。”
斋藤孝读了孔子《论语》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后,能够时时提醒自己自重,不要随便干预别人的事。同时,这句话也成为了他推动自己采取必要行动的动力。
审视自我的镜子
别人当面指出我们身上的缺点,我们很难一下子接受,而书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除非你自己有所感悟,它不会主动跳出来向你说教。
为了避免片面评价或思想局限,我们需要经常审视自我,把书当成一面镜子,在阅读时进行对照,这就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与贤者交换能量
斋藤孝上大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人际交往不顺利,甚至一个星期里只和三个人说过话,其中一个还是附近餐饮店的老板娘。那时候的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孤独,而他并不消沉,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所读的书不限于专业书籍,其他领域的书他也敢于尝试。他说,“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如同给精神打了一支安定剂。”
书消除了斋藤孝心中的孤独感,给他带来了正能量,并将他心中的负能量吸走。斋藤孝认为,这种与贤者交换能量的方式会影响人们的性格形成,因为人们对他人的容度与读书的质、量有对应关系。
斋藤孝在《深阅读》中表示“不读书不成人”,不是因为“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信息爆炸的时代,想不被别人带节奏,就要有自己的节奏,读贤者们的书,在心中种下一片“贤者森林”,让你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