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数的认识”结构化

先说句心里话,这几天上课,没有用学力单,上起课来,感觉无底。

今天的数学课,刻意做了一次“结构化”。

01“数”的关键是啥呢

我先写了一个粗体字的“数”在黑板上,有学生读数(四声),有学生读数(三声)。我说我写的是四声的数。

提问:“关于数,你认为什么很重要?”

我不加批判地让学生回答,他们的答案有:数(三声)、读法、写法、计数单位、方法、计算、大小。

我再让他们在这些答案中选择一个认为最重要的,有20个人选择了“计数单位”。

让他们说选择“计数单位”的理由,有学生说:数的大小,由它的计数单位决定。读法和写法也和计数单位有关。

于是,再强调一遍,也引出数位顺序表,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02“数”的读法

我用“2025”为例,让孩子们归纳“数”的读法有什么规定。

通过孩子们集体的智慧,总结出这几条:

从最高位读起;

数位上是几,就用“几”+计数单位读出来;

如果连续两个0在数的中间,只读1个0;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03“数”的写法

有了读法做铺垫,数的写法也就迎刃而解:

从最高位写起;

数位上是几,就在对应的数位上写几;

数位上一个都没有,就用0占位。

讲数的读法和写法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归纳概括意识。

04“数”的组成

这算是新课内容。我说,如果我这样写,你能看懂吗?

2025=2000+20+5

孩子们秒懂我的意思,于是,我又写了两个数,请个别孩子回答。

这是在讲数的组成,这种方法命名,孩子们叫做“算式法”。

于是,问他们:“还有别的方法表示数的组成吗?”

孩子们反馈:计数器和方块模型。

接下来,是最有创意的环节,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2025。

时间很紧迫,因为马上要下课了,但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收到了几幅非常有创意的作品。

(1)

这种方法和计数器模型差不多,只是是横着的方格图。

(2)

我戏称这个方法是“一家三代”。如果百位上还有,那就是“四世同堂”。这个家族还是蛮大的,有创意。取名“小人法”。

(3)

这个模型有集合圈的意思,但和方块模型差不多。开始圈里画的是苹果,可以称之为“苹果法”。哈哈。

(4)

这个方法我是看了一会儿,才看明白。太巧妙了。

我们的手指也是可以来计数的,但没有想到是这样的计法,实在是高,取名“手指法”。

(5)

这幅作品一拿出来,我让孩子们猜一猜:如果还有百位,那箭头向哪个方向呢?孩子们一下就看出来:箭头方向向左。取名“箭头法”。

(6)

这个方法,一看就很生动。需要细细看才能明白,原来是直接数牙齿的颗数。百位上没有,就是一个大大的空空的嘴巴,哈哈,有意思。我们给它取名为:牙齿法。

如果时间再多给一些,可能还能看见更多孩子的精彩。

明天的课,会在今天课堂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