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本学期最后一课了,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哪一个?”。这是我从教第三年,平时上课要分状态,大多数时候自我感觉良好,偶尔也因为教室的上课状态或者自己的心情状态马马虎虎上完,到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有些冲动,问问学生是怎么看我的这60多节课呢。到底在学生心目中哪些课是“满意”?
学生先是犯了个怵,冷不丁没想老师会问这么个问题。三秒之后,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老师,批评的技巧。”(说明:课上会有“角色转换”环节,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批评的技巧”正是这位学生当时准备的课程内容。)
“老师,是导演李安接受你老师五分钟采访的那堂课。”
“换位思考的那堂课。”
“有效的沟通就是,当我脑海里的画面,通过我的描述,也同样出现在你脑海里。”(这是我在几乎一半的课程上会重复的课程内容。)
……
通过梳理和总结学生说的几个共同点:把握好第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人,言传身教需并用。
或许,做到了这几点,我们就能够从学生的需求站位上来上好每一个40分钟课堂。
一、把握好第一堂课:一言一行都是景
真正创设学习环境的是老师,而不是那一间教室。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同的老师,走进同一个教室,面对同一批学生,却能够创设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就会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和你的课堂:如果你看起来严肃又认真,往后这课会很有距离感;如果你看起来活泼又有趣味,往后这课会轻松愉悦有氛围;如果你看起来专注执着,学生也会很认真专业;如果你看起来混混过关,学生也会只求混混过关。
总结:创设好学生的学习环境,底层逻辑就是,环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环境不是自然环境,而是大到教师的才学和魅力层次不同,小到老师的着装、表情、开口的第一句话等等细节不同,构建出来的学习环境。因此,如果走上讲台就拿出你最好的涵养,此刻你就是学生最直观的教材,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为人师表的范本,篆刻进学生的心里。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师生切换”环节
我会在六十多节课中抽取两堂课给学生一个当老师的机会。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指定某一小节内容,自行分工,搜集材料,组织PPT,然后到讲台上来讲课。通过这样的“师生互换”机会,体悟授课的乐与苦,更好地理解课堂的意义。效果很好,参与积极性高,印象深刻。
总结:学生可以只带着耳朵来上课,学生也可以带着脑袋、耳朵、手脚一起来上课。前者顶多算是个上课听话的学生,而后者是一种体验,它的影响虽未知但也是值得长远期待的。
三、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人:讲好故事
纯理论课堂一定会让人昏昏欲睡,精神萎靡,逐渐失去对你的兴趣。而讲故事却可以屡试不爽,你会发现,抬头率最高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可能整个一堂课你只讲了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他们记住了半个学期,甚至是一辈子,从这个故事里他们自己去悟道。或许若干年以后,还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成年人的思维固化,会以为只有没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小孩子才需要故事教育,实则不然,你会发现你讲好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在很久很久以后仍被记住,那些故事背后的道理他们会迁移都生活的场景中,解决困惑。
总结: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故事的教育力量是强大的。一是因为故事不像理论,要靠记忆死记硬背,你理解了就记住了情境,其复述、流转的成本很低,其次大道至简,易懂,而且故事一般都有情节有悬念,能够抓住人的耳朵。
四、为人师表需言传身教:知行合一要真信
沟通知识讲得再好,如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困惑,你无计可施。这课的效果就值得学生怀疑了。
课上,学生跟我分享了一个很深刻的生活经历,说是她们身边有一个经常淘宝的姑娘,每次都能够淘到又好又便宜的东西,后来变成,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发表意见的时候,都听她的。后来这位学生也想体验这种大家唯他马首是瞻的成就感,就很热心地也推荐了一款自己用得很好的日常用品,结果大家都带着将信将疑,她解释了一大堆不如那姑娘的一句“推荐”。后来还有人跑到那姑娘那儿去问意见,让她无比尴尬。
后来,我自己也深有体悟:听一位上亲子沟通老师的课,她说要注重语气不能太强势,好处是怎么样,后来接近尾声的时候,她说到自己却说自己在家里跟父母就会语气不好,然后妈妈怎么样。我就开始怀疑她讲的内容到底有无作用,如果有用,为什么自己不用,如果用了,为何会言行不一。
总结: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就是言传身教。上什么课,要真信真学真教。后来,我上课就会特别注意言行一致,提高知识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总而言之,课好不好,不在于老师讲得多不多,而在于学生记得多不多。
#2466-元气少女-网殆能量 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2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