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睡觉前,偶尔看看《红楼梦》。
从小学开始读《红楼梦》,好像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记得高中时看的时候,同宿舍的女孩子们都喜欢林黛玉,每次都要骂薛宝钗一顿,说她有心计,拆散人家姻缘等等。
黛玉去世的那一段,睡在窗户下的女孩子读了之后还默默流泪,那月光洒在她的床上,第一次觉得楚楚可怜的美。
我刚开始读也比较欣赏黛玉,她写出的诗句更符合那个年龄段我对美的追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清高比之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得意满更令人怜爱与共鸣。
黛玉和宝钗一直是红楼迷们争论的对象,这两个女孩子一个丰满似杨妃,一个纤弱似飞燕。一个心胸开阔惹得人人称赞,一个寄人篱下孤僻冷傲,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两个不同的生命,两种不同的美丽。真的很难分出优劣高下。
2
我想年纪大的或许更喜欢薛宝钗一点,丰满美丽的女子本来就是中老年喜欢的对象,代表着福气与大气。
皇商出身,见惯浮华,自然不把富贵瞧在眼里,自小又深得祖父父亲喜爱,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符合所有人审美的大家闺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笑语嫣然,仪态万方。
小时候喜画仕女图,最喜宝钗戏蝶的场景,春日的清晨,百花绽放,春光潋滟,宝钗拿纤细小扇,随着翩翩飞舞的蝴蝶追踪而来,体态轻盈,香汗淋漓,身姿曼妙。
我想那一刻一定是宝钗生命中最接近自然和小女儿心态的时刻。
3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可能更喜欢林黛玉吧,黛玉身上的清气与傲气符合青春期的特点。
自母亲去世后,便依存舅家生活,寄人篱下,却满腹才华,气质超然(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关于林黛玉外貌的具体描述),天上的绛珠草下凡,只为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因此,整天见月流泪,看花伤心,敏感异常。
最能代表她的便是黛玉葬花,同样是春天,宝钗身上是春的盎然,而黛玉便是悲春之气。于春日的午后,荷一小锄,将散落的花瓣收集于袋中,然后掩于土中。“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春天的繁华落在黛玉的眼里,却是繁花都付与断景残垣。
4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宝钗,喜欢她身上对人的宽容,喜欢她身上的悲悯,喜欢她处事的落落大方,尤其喜欢她对美丽春光的欢喜。
便也渐渐理解了为什么最后贾家选择了宝钗而不是黛玉,不仅仅是因为黛玉的无父无母。
后来问了好几个人,莫不如此。
时光改变了年轻的我们,不仅仅是容颜,更是内心对人世的看法。
或许更准确的表达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林黛玉,却在后来的岁月里,慢慢把自己变成了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