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诗,基本上也是有水井处皆歌咏之。我们都知道,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非常棒,在唐朝这个流派纷呈的时代里,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传唱,孟浩然“迷花不事君”、终身白衣的形象也自此深入人心。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
孟浩然自称孟子后代,“家世重儒风”,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就像我们小时候都会有“我的理想一样”,儒生也是有自己的理想的。只不过,我们的理想可以选择当科学家还是医生,而儒生的理想只有一个选项——治国平天下。孟浩然也不例外,少有凌云之志,“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有了理想,需要为之奋斗,具备实现理想的才华、能力和途径。儒家称之为“修身”。孟浩然自幼苦读,天资聪颖,才华自不在话下。他最初选择的是李白一样的路子——干谒权要。他四处云游,效仿先贤孔子,奔走各地,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谋求“兼济天下”。
四十岁时,孟浩然吟唱着“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北上长安。
孟浩然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不中。
这对自负才高的孟浩然来说,显然是个打击。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虽然科举不顺,孟浩然和京城众名士交往,并在秘书省聚会联句,用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折服了京师芸芸才子。在文坛赢得了一致好评。
期间,他拜访了张九龄,写了那首著名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首诗里,他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委婉表达了自己想要从政出仕,却苦无门路的想法。这和“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异曲同工之妙。问得一波三折,婉转又婉转。如果不是看到题目里有《赠张丞相》的字眼,简直和全诗融为一体了。
同时,他和王维也交好。史传当时王维和孟浩然相见恨晚。当时王维作为学士,经常金銮殿待诏。有一天,王维邀孟浩然同往。二人谈兴正酣时,玄宗忽然驾临。孟浩然终于和君主正面相逢。然而,没有想象中的君臣相得,反而因为《岁暮归南山》里的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触怒玄宗。孟浩然如此才高,却自称不才,不难看出是激愤之辞。那“明主”一词自然也充满了讽刺意味。玄宗大怒,说:“是你自己不愿意做官,我什么时候嫌弃过你?这屎盆子扣得太恶心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孟浩然“放还南山”。孟浩然自此被封杀, “无官受黜”,断了仕途。
他在离开长安的时候,曾写诗留别王维,发出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感叹。所以,孟浩然的诗,读起来,时而会有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情和“才子”作“流人”的激愤。
非无圣主,恰逢盛世,身怀高才,然而偏偏不遇。这在什么时代都是让人扼腕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