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化中,认识自己都被看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
在古希腊时期,认识自己被认为是一种很崇高的美德。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认识被在希腊的德尔菲神庙里: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在我国,从春秋时期,先贤们就提倡自省。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近代的“半个圣人”曾国藩曾经曾经以每天写日记反思自省的方式,不断修炼自己,成就了一番功业。
认识自己,有那么重要吗?这对自己的成长有那么大的助力吗?
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在他的《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中告诉你,的确如此。
他认为,生活中的很多麻烦,其实都是在提醒你,该了解一下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了。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在对外事情的处理和选择上游刃有余,获得圆满的人生。
一、什么是无穷大的内在?
在这本《我的内在无穷大》中,张沛超用了两个比喻。
一个是把人的内心比作花。相比通常把心比作一边剥一边会流泪的洋葱这个比喻,张沛超更喜欢用花来比喻人的内心。因为不同每一层都是用来做菜的洋葱,花的每一层都有它的结构和颜色,都有它的用途。最重要的,洋葱剥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而花是有“心”的,这个“心”可以在秋天结出果实,不负盛开。
每个洋葱都是一样的,而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芬芳,这就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第二个比喻是一个数学比喻。大学的时候,高数课上有一个微积分课程,里面有无穷大的概念。张沛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深不可测,各有各的“无穷大”,每个人的无穷大都是不可比较的。在认识自己这条路上,怎么投资都不为过。
在这种无穷大的内心深处,本质是人想成全自己。但如果不仔细探究,一个人不会深入的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而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才会去放下那些该放下的,才能去做那些该做的事情。
因为这种无穷大,值得深究的内心,每个人都值得美好而繁盛的人生。
二、哪些是真正的你?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不断反思自己,其中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多问几次?
现在的你,哪部分才是真正的你?
张沛超在书中指出了很多辨析自我的方法,包括检视你身上的标签,反思从他人身上看到的自己,为了维护面子耗费的精力等。
1.检视你身上的标签
在生活和职场中,周围都会赋予我们不同的标签,这些不同的标签,组合起来就是大家认为的自己。在这种认识下,我们就会被赋予不同的期望。
但这些标签是真正的自己吗?我们不妨自我检视一下。
这时我们可以拿一张A4纸,把那些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都写下来,然后逐个的去说“我不是”来反思确认,用心体会当时的感觉,留下来那些你觉得万万不能少的标签,那几个才可能是真正的你。
当然,那些你说你不是时候,觉得不舒服的标签,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
2.反思在他人身上看到的自己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自己的父母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一个男生的父亲喜欢酒后耍酒疯,当他长大后,再次看到酒后耍酒疯的父亲,就会反思自己喝醉酒是不是也是这样?这是不是他少年时最讨厌父亲的地方?那如果自己也这样会不会也讨厌自己?会不会去改正?会去考虑,如果他的儿子,以后看到这样的自己,是不是也是有样学样?
当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时,这时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丝波动,加深对自己认识的同时,会根据对自己这种表现的看法,而去修正。
3.反思自己为了面子的付出。
生在红尘中,应酬不能少,怎么都得过得去,不然面子上过不去。但为了面子,不管是从人情礼节上的来往,还是物质上的表示,人们都为此付出太多,疲惫不堪。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从小为了给父母挣面子,做过哪些事情?是不是自己真心要做的事情?
就这样从小到大,为了父母的面子,为了领导的面子,为了丈夫妻子的面子,为了朋友的面子,等等,每次为了这些面子,不是发自内心的付出,都拉扯你的内心一回。
就像张沛超在书中说的一样:
“面子好像只要一开机就占了他人生内存的95%的程序,导致他没有空间安装新的程序。”
可能你最后面子维持的不错,但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这种情况下,就要降低这种维持面子在生活中的比例。
三、你值得美好而繁盛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生活,就会产生很多情绪,包括烦恼、愤怒、指责、恐惧、悲伤等等。当我们内心充满这些情绪时,也就无暇装盛这个世界,眼界只小到能看到,伤害眼前的人。这样每一种情绪,对这个人来说,既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束缚,伤害、束缚自己的同时,也在伤害、束缚别人。
所以,你是你自己,可你内心引发的情绪会影响到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张沛超认为,这里的人际关系也包含一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情况,通常会投射到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
就像多少夫妻吵吵闹闹一辈子,家宅不宁,这种吵闹的关系,又传给了下一代。
但正如前面说的,每个人都值得过上美好而繁盛的人生。剥离情绪,抛掉不适合自己的期待、撕下不适合自己的标签,不断接纳新事物、不断整合,人都可以活出新的人生。
这个过程,在张沛超看来,可以分为两步走:
1.全面检视自己思维方式,找到自我价值。
张沛超认为:
“通过全面检视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重新分辨哪些思维即使曾经帮助过我们,也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了。”
这个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全面检索自身标签和内心观念,剔除错的,留下对的。
比如四个代表悲惨核心信念:我是没用的;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有罪的;世界是危险的。
当反思到有这些观念时,就要直接面对,用一句“那又怎样”来对付,然后体会一下几次这面这些观念的感受,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不用因此而恐惧。
2.走进内心无人区,直面真我,整合自己。
前面我们说过,辨析自我的方法时,可以用撕掉自身标签的方法。当这些标签被撕去后,一些内心的无人区,就会袒露出来。
所谓无人区,是指很少甚至没有像外人袒露过心迹的地方。但对自己而言,这些地方又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自欺欺人。
如果时间机会合适,剖析内心到这里了,刚好可以与自己的内心来一次真诚的对话,更加认清自己。
举例来说,一个因为工作性质经常社交的人,常常因为应酬,就会误以为自己是真的喜欢热闹的场面,不喜欢简单清净的生活。当他因为外力,比如疫情不能外出,真的独处的时候,反而会有些不习惯。
但这时恰恰是反思自己的机会。自己真的不喜欢简单清净的生活吗?这时候自己不能做一些自己喜欢做,平常没时间做的事情吗?尝试之后,他会发现,自己也能在这种日子里过出花来。
当我们在上面的步骤中,重塑了一些观念的,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信念和意义时,把这些都整合起来,这是真正丰富的自己,也是真正多面的自己。
这样才会活得更加自由。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能够快速完成的。在张沛超看来,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如果我们去认识一朵花,它有美丽的花瓣,但花瓣里面也有它复杂的其他器官和构造,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仪器一点点的去剖析和观察它。认识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才能完成。
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做,不妨打开这本《我的内在无穷大》,张沛超在书里讲述了不少概念,案例和方法,可以一边翻阅,一边自检。你会发现,其实你苦恼的一些现象,早已经被人当做案例,写在书中,并给了解决方法,可惜你不自知而已。
当然,这样的书籍,读起来也难免有些枯燥,但为了探究无穷大的内心,过上美好而繁盛的人生,耐心读一下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