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妈妈前,我一直不喜欢孩子。
多年来,我一直困惑于此。直到阅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在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后,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我不喜欢孩子,在于那段不愉快的童年经历。那段经历让我对童年时期的自己不认同,更谈不上喜欢。
01
父母过少的陪伴与频繁的争吵,让我从小极度缺乏安全感。
儿时,父亲在外忙于工作,母亲整日在地里劳作,大我八岁的哥哥在外求学,我常常一人被反锁在家,并习惯了与狗猫为伴。
家人的疏于陪伴,让我内心始终像是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时不时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包围吞噬着,最后只好用一场又一场的大哭来发泄。
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一个孩子因长久缺乏关注与陪伴,内心积压了太多愤怒与不安所致。
终于盼到了父母都在家,家里却并不安宁。母亲做事勤快但性如烈火,父亲懒散做事习惯拖延。二人水火不容的性格,常常会爆发激烈争吵,这让幼时的我极为害怕。
我怕他们吵着吵着真的就离婚了,所以总是将责任归到自己身上。于是,我变得更加乖巧懂事,以求能快些平息“战火”,保住一个完整的家。
父母这种行为方式,以一种意想不到且难以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我。受这种影响,我“继承”了母亲性情暴躁的脾气,并放任这种情绪在婚姻生活里肆意燃烧。
遇到不顺时,我像一头愤怒且无法自控的狮子,将情绪发泄在伴侣和孩子身上。在我看到伴侣极力克制隐忍的眼神,还有孩子那极力憋着泪水的眼睛时,我惊呆了。
眼前的这一幕,太熟悉了,这分明就是儿时父母吵架的场景。而眼前哭泣的孩子,像极了那个担心害怕又无助哭泣的自己。
“内忧”已令我害怕不安,“外患”再一次将内心的不安放大数倍。两者夹击,我就像一头被人拼命追赶的小兽,惶惶不可终日。
02
外界的欺凌与父亲的退缩,令我愤怒又恐惧。
村里,只有我家和叔家同姓,是农村里所谓的“独门独户”。在那个依靠同姓家族力量好狠斗勇的年代,我们的势单力薄与父亲胆小忍让的行事作风,决定了我们当时的处境。
那时,家里三天两头发生糟心事儿。不是家里的鸡被人偷去几只,就是菜园里的菜被人一扫而光;不是地里的庄稼被人恶意糟蹋了,就是家里的地被人偷移记号侵占了……
为此,父母常常烦心不已。但父亲性格向来软弱,总是一边气愤又一次次忍气吞声。如此隐忍退让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安宁,反而使恶人得寸进尺。
外界的欺凌,家里不断的争吵,父亲的叹息,母亲的抱怨……在童年的日常生活里,轮番上演。
我当时年龄虽小,但已具备是非分辨能力。我痛恨那些恶人的欺软怕硬、横行霸道,也痛恨父亲当时的胆小怕事,任由他们欺凌不做反抗。
在这没有任何原则与底线的一再退让中,愤怒像一片荒草地在心里肆意生长、蔓延。但现实不容许一个孩子发泄心中的愤怒,只好拼命压抑并默默祈祷自己快快长大。
受此影响,我与父亲走向了两个极端。长大后的我,变得异常敏感且嫉恶如仇,面对别人欺负,我总是将浑身的刺竖起,准备随时战斗。
那个原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玩耍的孩子,被迫早早成熟懂事;那个原本天真无邪的童年,被无形中压缩剥夺,最终没能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03
物质的匮乏与父亲的武断,让我变得自卑又内疚。
儿时家里条件一直不好。除了上学,其他个人开销即便是购买一件衣服,也会被父亲视为过分之举。那个年龄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美的。物质的匮乏,让内心的渴求迟迟得不到满足。越是得不到,就越渴望得到。
心里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我的衣服旧了,想买件新的”;另一个说:“父母能供上学实属不易,你却不知足,真是不知好歹”。
多年后,我早已不再执着于购买漂亮衣服,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会觉得愤怒。
我愤怒,不是因为父母没有提供好的条件,而是愤怒于父亲当时武断贴标签的态度。
明明是一个孩子对物质的正常渴求,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定义为虚荣、可耻。如果当时父亲能坦诚解释一番,即便无法实现愿望,但远不至于那般自卑又内疚。
这让我一直以来都羞于打扮,也耻于承认内心合理的需求;同时又背负着不够体谅父母的沉重包袱,自责而内疚。
04
当问题的答案逐渐在我眼前清晰,我忽然释然了许多。原来我不喜欢孩子,并不是讨厌孩子,而是我没能接纳童年里的自己。
当我自己做了妈妈,我也会站在父母的角度,体谅他们当时的难处与不易,心中对父母的怨念少了很多。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也没有人能成为永远都不犯错的完美父母。
尽管父母做法不够好,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能力与努力,将我和哥哥供到了大学,让我们最终离开了那片逼仄的空间,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打拼奋斗。
当我想明白这些,我开始尝试慢慢放下对往事的执念,并试着拥抱安慰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或许,在这漫长的自我疗愈中,我还有很长的心路要走。但我相信,随着时间与学习,我终将与那个矛盾体的内在小孩握手言和,最终喜欢上自己,也真正喜欢上孩子。
(林熊:中年码字工妈妈,心理学爱好者。爱学习、爱反省,愿与你一同分享成长、婚姻、育儿里的感悟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