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54 2016-5-29
___而知之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S点评: 用成长双系统来解这个,应该很简单。
思路:
今天去参加毕业典礼,路上读李欣频的《旅行创意学》,讲了很多关于旅行的好处,让人读了超想出去旅行。
(莫非这本书就是掀起“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狂潮?)
李欣频是近年来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个人。8年前第一次读了她的书,我开始喜欢上文艺电影、开始明白旅行之前需要做足功课、开始试着每天读一本书......
今天参加完典礼,没有跟同学们去喝酒、打麻将或者闲聊(反正也不熟悉),而是坐在咖啡厅里,把本书剩下的三分之二读完。联系到今天写作集训营的题目,我觉得我应该往这方面深入思考一下。
看群里,有小伙伴写过“行而知之”,也有人写“舍而知之”。不想重复,干脆写写“旅而知之”。但不是单纯的书评,而是我根据题目的思考。
旅而知之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两个绝症老人利用最后半年时间,去环游世界的故事。
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对远方的向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老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意思是:我们不能局限在一个地方,应该多出去走走、打开自己的视野,然后心就宽了。
为什么一定要出去
我总结了一下李欣频书中那些诱惑人的观点,加上我自己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这些因素:
1.打破常规的勇气——敢于走出舒适区,把自己丢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认路,去安排时间,去接触陌生人,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2.灵感的源泉——你知道三亚的海水很蓝,和你看到、摸到三亚的海水,完全是两码事。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地为牢,自我局限,是很难打开自己的脑洞的;
3.格局的变化——当你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不同的人,就会明白:自己以前是多么渺小,自己的烦恼是多么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能够让你感动、让你谦卑、让你恐惧,而你也能收获更多看世界的角度(我去了一趟云南,稍微接触了一些少数民族,就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偏激幼稚的观点);
4.身体的放松——在城市里过久了快节奏的生活,偶尔去旅游放松心情,是一个很棒的选择。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的烦恼装到行囊里;
5.多元的文化——当你认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过着跟你不一样的生活(也许是你向往的,也许是你这辈子都不想去体验的),你的心也许会更加宽容;
6.地理上的认识——偶尔我也会听到这样的观点:会辨认地图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全面。不知道这样的观点哪儿来的,但是我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体会。尤其是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手里有一份中国古代地图,会更加容易理解历史的演进(对于不经常出门的我来说,现在连我们重庆的区县怎么分布都还不知道)。
真的那么好?
但是,最近几年,旅行被炒的很火,各种文案满天飞,让人觉得旅行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奋不顾身的爱情,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后让人觉得,远方不只是浪漫,还有一种诱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最后,再给你一巴掌,让你认为窝在一个地方是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什么时候,旅行成了解决问题的万能药了?
我工作不开心——出去旅行啊!
我失恋了——出去旅行啊!
我没有目标和方向——出去旅行啊!
我是个loser——出去旅行啊!
......
最后,旅行成了让人逃避现实的好借口。不少人任性地离职、倾家荡产也要旅行。
前不久,不是有一个驴友独自进入四川黑竹沟原始森林,结果失去联系了吗?大家搜救了很久,才发现原来此人是故意失踪的——因为他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索性丢下妻子、女儿和家人,独自出去旅行,“计划四五年后回来。”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又一个12岁男孩离家出走。他带着一把水枪,留下一句潇洒的话:“我走了,出去闯荡江湖去了。”
至于不少迷恋大冰的男孩女孩,更是一个劲儿地想去丽江和拉萨“改变人生观”。所以大冰在做客@十点读书会的时候,不得不解释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话没错,但她没有说完——出去看看,看完之后,还是要回来的。”
旅行的意义是如何回来
“出去看看,看完之后,还是要回来的。”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我们选择旅行,是为了看清世界、打开格局、去除偏见;而最终,还是要带着全新的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从而把它变得更好。
如果旅行没有让你变得更豁达、更宽容、更睿智,那么,这样的旅行,不是跟自己的初心相违背吗?
今年清明节,我把《遗愿清单》找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很奇怪,八年前第一次看,我觉得这是讲述他们如何出去旅行、出去嗨的故事;而现在再看,我却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回家”的故事。
电影里的两位绝症老人,和家人相处并不好;而当他们旅行归来的时候,对亲情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最后,再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结尾: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宇枫
201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