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风起于青萍之末,取自宋玉的《风赋》,一缕看似轻微的气息,刚开始只是在草尖上轻轻飞旋,这缕微风随后又掠过了溪流、山谷,一路上积聚了越来越多的力量,当其又借势攀缘上高山之巅,最后便可呼啸为劲猛彪悍的大风。
很巧,一位朋友的微信的签名正是这句话,而且本人比较幸运,2020年也有幸参加了这位朋友的婚礼。两位新人相识于网络之上,后来慢慢从相遇发展为相知,相知发展为恋人关系,最后再进一步喜结良缘,为这段缘分烙印上了一份不可磨灭的印记。相逢即是有缘,缘分竟是如此的奇妙,将原本互不相识的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被命运联系的人总能找到彼此。
命中注定的缘分可遇不可求,也许用马克思主义式的婚礼贺词来解释可能更为合理:“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相遇,发生爱情,这个起源并不是两条直线交叉那样是因为命中注定,而是一种偶然。但更深刻的是,这种偶然的背后是由人的生命冲动、对自由的渴望所驱使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听起来有点类似于“蝴蝶效应”的说法,一个微小的变化也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很大的影响,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各种连接和结构的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的塑造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也许微不足道的随机事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大得多。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但一场巨变,已经发生了,地动山移,浑然不觉,当时是道是寻常。世上的生死荣衰,不就是在空寂之中缘起缘灭的么? ——《杀鹌鹑的少女》
生活当中往往是这样,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往往就是命运的转折;一次看似普通的再见,其实就是永别;缘分就在这一个瞬间戛然而止,只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回忆。
论机遇
提出过 “心流” 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里曾经做过一次采访,他访问了91名优秀人士,每一位受访者都在科学、艺术、经济或政治等重要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受访者包括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米哈里介绍了一位非常成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卖得很好,最后挂在了最好的博物馆的墙上。采访时艺术家遗憾地承认,至少有上千位艺术家和他的水平不相上下,而他们都默默无闻,他们的作品没人欣赏。他说道,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就是,几年前,他在一场派对上遇到了一个人,和他一起喝了几杯,这个人后来给予他很大的支持...
米哈里总结道,运气无疑是发掘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每个新想法或新产品都出自个人,也不能说这种创新一定是任何个人特征的直接产物,也许他们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上,或者遇到了正确的人。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自于运气,而是来自于成千上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但是机遇也很重要,在许多领域没有好的机遇,想要取得成功也是很艰难的。
类似的事情,在商界、艺术界、体育界、娱乐界也经常发生,个人最喜欢的《教父》系列的主演阿尔·帕西诺的境遇也是如此,导演科波拉非得坚持用一个新人以及长得很像西西里人的演员,于是这个角色正好就落在了籍籍无名的阿尔·帕西诺身上,从而使得他有机会饰演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中的最重要角色。相信才华和勤奋必胜的人可能会认为,当时年轻的帕西诺即使没有获得迈克·柯里昂这一角色,最终也能凭实力取得成功(就像楼上的“大超”错过了《超人归来》的选角,但是却赢得了后来《超人· 钢铁之躯》的选角一样)。也许是这样,但也有成千上万名才华横溢的人,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展示实力的机会。
也许人生真的是一连串的偶然——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人生七年带来的启示
这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无论导演是想验证英国的社会阶层已经固化,还是想客观描画多态的人生历程,这部记录片的意义肯定都会超越这些,不用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其中有一个记得比较深刻的点就是富家三公子John、Andrew和Charles,从小就很清楚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是怎样的,并且在他们后来的纪录片回访中,他们的人生经历确实和之前说的也相差无几,而其他的孩子也只有Nick考上了牛津大学,打破了壁垒实现了阶级越迁。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明确,人生规划也很清晰,并且自己也很努力去实现目标,所以最终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孩子是出生在非洲的几内亚的话,我想他们以后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 · 不一样的成功》一书中详细解释了早期家庭优势往往决定了个体的成就差异,布尔迪厄称之为“习性”的作用。习性包括一个人的着装风格、爱好、热衷的休闲活动、说话方式、所处的社会圈子、所从事的运动、所拥有的常识,以及表现出来的自信等。每个人出生时都处于某个特定的阶层或群体中,然后从童年开始,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和社会环境中习得特定的行为,形成行为模式和表达自己的方式,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偏好。这些行为和偏好共同创造出一种生活方式,使之与其特定的阶层或群体以及该群体的个体成员保持一致的步调,并将他们所处的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分开来。
具有习性优势的人,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的位置,而有利的位置通常又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积累更多的优势,优势的循环往往包括客观机会和心理准备,自信常常源自客观机会,也常常反过来创造客观机会,就像“马太效应”一样。精英习性内化的人从一开始就比那些没有经历过同样社会化进程的人有决定性优势。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塑造并表现出他们的习性,并将作为一种习性继续对行动方向、态度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最终带领这个人回到其所属社会阶层的社会空间。
环境与结构
如果环境不一样的话,个人的命运自然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社会同一个城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个人的发展境遇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院、金融大佬、IT民工,不同行业岗位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目标是也千差万别。有可能大家都是上的同一所初高中,就因为上大学时候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择业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行业,人生轨迹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的差别不由得人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人的发展如何同社会或者机构联系在一起?如何将特定的机构和单独的个人同他们效力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尽管有时人们塑造机构,但是机构又总是挑选和塑造人,身处在一个特定的行业结构中,选择其实是比较有限的。从系统的角度来讲,结构影响着人的行为,即使你有着远见卓识和出众的能力,在当前的结构背景下也不一定能发挥出来,结构只选择和塑造符合结构特点本身的特征。因此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平衡个人品质、意志或智力与允许他们发挥作用的机构在结构上的权重。
生活的环境,效力的结构都会对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到底是选择加入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呢?对于“事后诸葛亮”来说,答案真是再明显不过,但是对当时身处局中的人来说,却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对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人生与事业选择不同的驱动因素 —— 人生与事业道路选择的五个层次
努力的作用
传道书宣称 “赛跑未必快者赢,打仗未必强者胜,面包未必属于智者,财富未必青睐有知识或有才能的人,一切都只是时运而已”。这一观点却和《旧约新书》上的大部分描述是相悖的,当以色列人远离了耶和华而去参拜伪神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战争中落败。而当他们改正了行为之后,就获胜了。虽然战争的胜利并不总是属于强者,但总是属于道德上占优势的一方,智者肯定能获得面包,而有知识和才能的人总是能找到财富,尽管他们一开始可能会遭受苦难。这可称之为 “回归均值” 现象。
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等这些我们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关系重大,或许将我们的个人「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作为一个普通人大概率是不能为国家的芯片事业做出什么贡献了,也参加不了奥运会了,但也不应该太唱衰个人选择和努力的力量。除了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和运气所支配的外部因素,能让个人为提高文化修养做出努力的是一个人塑造自己生活以适应自己目标的个人决策,而不是让外部力量来支配自己的命运。
人生如戏,电影《霸王别姬》有个让人难忘的桥段:小癞子带着小豆子看名角儿唱戏,他满眼仰慕地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个角儿啊?” 师傅说:“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这和查理芒格所传授的核心观点如出一辙:The safest way to try to get what you want is to try to deserve what you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