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会不会有这样的朋友?
与她相处温柔且舒服
她会很细致的洞察照顾你的情绪
不争不抢默默为朋友们做很多事情
给予你最恰当的陪伴与帮助
形容她为春天的暖风再合适不过
她在好友相处的关系上
充当了一位“照顾者”的身份
她性格不张扬在人群中也不显眼
却是值得被珍惜的好友
今天的故事从我的一位好友身上说起,她就是我那位值得被珍惜的好友。她是我们口中温柔善良,平易近人的“百搭型”好友,别人有困难叨扰她,她永远都会一口答应,自己遇到了困难却不轻易找人帮忙,因为害怕麻烦别人。
共友相处出现矛盾摩擦,总会让她充当中间人协调。
朋友有心事需要倾诉,她总会充当最忠实的聆听者。
近期我们谈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才发现原来她身上的优点与“照顾者”的身份,从小就有迹可循。
“小时候去我大伯家,我的大伯大伯母每次吃饭都怕我吃不饱,给我盛得满满的,我已经饱到极点,却不敢说出口,默默地把每一口饭往下咽,一粒米都不敢剩下。”
“我弟弟跟我相差了六岁,小时候他总调皮捣蛋,小孩子嘛,也不懂啥,我妈说他小时候打我,我都不还手,只顾着自己生闷气,虽然我也忘了有这回事了。”
“我还记得以前我的邻居亲戚特别喜欢我,经常把我接到她家过夜,其实我特别不习惯,晚上躲起来偷偷抹眼泪。”
懂事这两个字从小就是一个甩不掉的标签贴在她的身上,长大了也依旧延续,并且体现在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即使她现在的叙述云淡风轻,我却如同身临其境看到了她蜷缩在角落里的委屈。因为我们都做过孩子,都曾经被迫懂事。
“小时候,渴望父母的陪伴,大人们总会说爸爸妈妈太忙,要体谅他们,自己却只能躲在被窝里哭泣。”
“小时候想要什么,会问问大人可不可以得到,即使被拒绝,也不敢哭喊着爸爸妈妈买。”
“小时候去亲戚家,亲戚给我夹的菜不是我喜欢吃的,我却还得往下咽并说好吃。”
我很清楚地知道,那是不敢,不敢任性,不敢反抗,不敢不懂事。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我们总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爱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长大了才明白,小时候的“懂事”是我们照顾大人的一种方式,不敢哭闹,不争不抢,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现在想起童年大人们的夸耀,只觉得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明明我也是个小孩,我不想在小孩前缀加上一个形容词——懂事的。
假如童年的我们不压制自己的欲望,“委屈”会不会少一点,“满足感”会不会多一点,天真的童心会不会多一点。
又或者没有“懂事”二字的拘束,我们会不会更容易变得自私、任性,遭受现实的非议多一些。
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答案也已经不能细究了。
只知道成年人的世界需要永远当个懂事的好人,依旧是活得谨小慎微,再也不能任性妄为。
今天的故事的初衷是为了告诉曾经“懂事”的小孩,愿长大后的你能自己买糖吃,会照顾他人也能善待自己,能换位思考也能坚持内心,即使长大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拘无束,永远当一个小孩。
也想告诉大家,愿你们珍惜身边会照顾你情绪的那个人,珍惜她的陪伴与聆听,她/他的“好”值得你的一个拥抱,她/他偶尔也需要被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