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词不断涌入视线:痴
音痴 戏痴 当然还有痴汉
音痴来自某综艺节目,和歌神相对,描述的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这里痴的含义和说文解字中相同:痴,不慧也;
而戏痴的意思和“不慧”没有关系,解释为对表演十分入迷,无法自拔的人;可以等同于“瘾”;
今天要说的痴迷,加了迷这个字,显然,是更加入迷,而难以自拔;痴迷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仅仅是描述了对人事物的喜爱程度。但是她的生活场景是“痴迷音乐,渴望肯定”,我想说这样的痴迷是真的“痴迷”吗?既然成瘾,何须证明;也有“痴迷于游戏,夜以继日”,抱歉我不是游戏迷,不了解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可大众对于痴迷对象的优劣定性,直接决定痴迷这个行为本身的优劣,这样看来,痴迷游戏必然不被认可。
前面说到痴迷描述了对人事物的喜爱程度,并非一般的喜爱,而是入迷,无法自拔,成痴成迷,没办法给这种喜爱下很准确的定义,用现在一种评价方法:优先级排序来描述,痴迷的优先级不是第一,也该是第二;而在面对身边众多诱惑时,清醒的将某件事置顶,这是定力,也是自律;这个世界太缭乱,眼前繁华世界让人迷失;这个世界太热闹,耳边纷杂声音让人分心;刘禹锡描述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成了现代社会的净土。眼前乱可以闭上眼睛,耳边吵只能借助外力,但如果心里闹,那就无论如何也无法到达痴迷的境界的,不然也不会有心远地自偏。大千世界,难痴迷。
言论自由的时代,微博朋友圈给了大家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个人情绪的影响范围扩大,速度加快,羊群效应也进入互联网时代,情绪的阈值不断扩大的同时,波动变得更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为头条提供素材。情绪的夸张化也带来了评价的夸张化:爱的周期可长可短,长是不知道终点,短是转发一瞬间;爱的程度可深可浅,深是刻骨铭心,浅是阅后即焚;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连浮躁这个词本身都或多或少地带着浮躁。当说到痴迷,有的时候甚至连喜欢的程度都算不上,标题党式的描述实在让人觉得不爽。浮躁年代,难痴迷。
在这个结果导向的时代里,对于痴迷的要求也是同样。“成功”的痴迷必然有成功的结果作为前提,如果未能成功,痴迷也就成了顽固,成了傻,如果取得成功,痴迷才会被冠上痴迷的名字,成为故事;这样的价值观让很多人痴迷同时,也要分着心为自己的痴迷找话题,找出口。于是,越证明痴迷,越远离痴迷,所以活在当下,难痴迷。
向所有陷入痴迷之人致敬,人生在世,难得拥有一份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