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娅死了,以跳湖的方式残忍的结束了自己仅仅十几岁的生命。
她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庭,看似美满却每个人都隐藏着伤痛,父亲是大学教授,因为是华裔,所以想一心融入美国大家庭,不断的努力,不允许任何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也造就了强烈的自尊心,一边在家里扮演好丈夫,害怕稍有不顺,妻子儿女会离开,一边在外边努力的融入美国这个看起来非常美好的国度,没有朋友,也不懂怎么和人交流,属于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又极度渴望和别人交流,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却又极度自卑。母亲属于正儿八经的美国人,拥有非常不错的家庭,拥有自己的理想,想去医学院,在和父亲结婚后依旧没改变理想,甚至离家出走也要去医学院,最后放心不下丈夫和孩子向理想妥协。
而莉迪娅是他们最喜欢的孩子,与其说最喜欢,倒不如说是最符合他俩理想的孩子。父亲要求莉迪娅在学校多和朋友交流融入这个社会,母亲要求莉迪娅完成自己的理想。所以莉迪娅害怕父亲生气,每天晚上对着电话机假装和朋友交流,同时又担心母亲又一次离家出走,始终迎合着母亲,做着母亲给自己安排的所有功课,并且都要达到优秀的标准。在莉迪娅眼里,只要父亲欢喜,只要母亲不再离家出走,她做什么都可以,做任何不喜欢的事情都无所谓。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不断的取悦父亲母亲,在后来跟父亲母亲说交流希望有自己的生活时遭到父亲母亲的反对,认为她不是好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所以她不得不维护亲情,维护自己在父母亲心中的形象,不得以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不堪重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给予自己最后的自由。
不得不承认伍绮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却又残忍的受着亲情绑架的家庭。父亲为了能融入社会谦卑地活着,母亲为了丈夫孩子放弃自己的理想,孩子为了父母亲的期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幸福又都很累。
向往美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代价却往往是残忍和不堪重负的,比如,莉迪娅以逼死自己的方式获得自由。
抛开伍绮诗的写作水平不谈,单单就这一个话题就足以引起很多人心中的共鸣,也足以让这部小说排上各大平台的销量排行榜。
我把这部小说推荐给很多朋友看,有好几个朋友看完之后半夜给我打电话。被整部小说的节奏压的喘不过气,同时回想自己也觉得非常累。活了很长时间却一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总是遵循着父母亲的教导,努力的上学,努力的赚钱,努力的结婚生子,有时候即使不喜欢,也因为父母一句你是要气死我?怎么这么不孝顺?然后乖乖地遵循父母的指教,以便博得父母的一笑。完后哥们儿问我,是不是太矫情,我说无关乎矫情,只是我们太听父母话了,甚至到了愚孝,却忘了生活是需要自己来创造的。
想想也是,我们从小就因为父母的情绪而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什么。
有句公益广告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儿都不错,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喜怒哀乐都从各个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
和朋友约好出去玩儿,因为父母的一句就知道玩儿,你不知道我多累,你是要累死我吗?然后便取消自己喜欢的活动。
一次没考好,因为父母的一句,怎么考这么差,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便在以后出去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谨慎的观察着父母的情绪。
报考专业,本身都想好自己的专业,因为父母一句,报那专业干嘛,出来又不挣钱,便遵循父母的意见报考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明明觉得自己还没做好结婚的打算,便因为父母一句,你看人家都结婚了,你还不结婚以后我就没脸在村里呆,于是便开始了疯狂的相亲,条件差不多,父母喜欢便可以敲定一门亲事,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择偶观。
以上的种种都源于父母的一句不喜欢。父母高大上的为我们好,我们得假装喜欢遵循父母的教导以便于显示出我们更孝顺。
我有个朋友看起来特乖巧,学习非常努力,任何淘气的行为都不越界,我们都叫他为好孩子。有一天我们聚会,好孩子喝醉了,便对着一桌子人说道,其实我并不喜欢好孩子的称呼,在家里我是村里的好孩子,村里人说我懂事,听话,学习又好,又帮父母干活,但是你们知道么?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偶尔做做坏事,偶尔出去玩儿,但是我不敢,我怕我父母知道了说我不孝顺,不是好孩子。有一次我想出去玩儿,我跟父母说,父母便大怒,说,你对得起我吗?你是要累死我吗?我把你养这么大让容易吗?你走,你出去,村里人都说乖,你听话,我看你一点儿都不乖。于是以后我再也没向父母提过类似的要求,我怕父母说我不孝,我怕父母说累死他,我怎么可能希望我自己的父母累死,我只是想要我的生活,说完便趴在桌上大哭起来。
哭完,睡一觉,醒来依旧做乖孩子,好几次我们约他出去,都以怕父母失望回绝。
毕业后有一天,这个孩子疯狂地给每个人打电话,每次都是嘘寒问暖,寥寥数语,我们感觉很惊讶,因为在学校除了聚会,这个孩子从来跟我们都没有交集,在我的一次逼问下,孩子说,父母说他大学白上了,人家孩子出来都是大把大把的朋友,他出来都没有几个人给他打电话。他便采用这种方式和每个人交朋友。有好几个朋友不耐烦,后面不接他电话,他便给人家发短信说,让我们做朋友吧。my god 朋友要是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朋友了。
还有一位同事,93年,工作已经一年多,发展的也不错,突然辞职回家,理由是父母要回去相亲。我问她,你在这儿的人脉以及客户发展的都不错,完全可以在这儿找一个喜欢的呀。问完她就极其委屈地说,父母不让,他们让我在学校的时候不要谈恋爱,有好几次男同学找我玩儿都被他们骂了回去,毕业了却希望我立马就找个好人嫁出去,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没办法,我受不了父母在电话里的催促,也不想他们说我不让他们省心,更受不了他们说我不孝顺,说女孩子毕业了就应该嫁人。我接着问,那你想要怎样的生活呢?
说了有什么用?他们都不支持。说完眼泪啪啪往下掉。
针对父母的以亲情的说辞,我们有太多的不情愿,却又不得不遵循。
坦白说,我写这些,不是说父母不好,也不是要讨伐父母,更不是要我们不听父母的话。
毕竟父母针对孩子都会选择一种他们觉得毕竟称心的选择。只是希望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能多一份耐心,多一点沟通,不要再以亲情,爱这种说辞来绑架孩子,更不要以一句简简单单的为你好便全盘否定孩子的想法,毕竟孩子都是天使,是无论如何都不希望做一个不听话不孝的孩子。
有一则漫画非常深刻,是父母站在孩子身边,笑着用剪刀剪去孩子的翅膀,理由是为孩子好。旁白却写的是,你们当初剪掉我的翅膀,现在却让我飞翔。
总之一句话,我们都希望做个好孩子,在父母用亲情或爱的说辞让我们做我们不喜欢的事儿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和父母沟通,让自己也拥有一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