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想上班这个话题被送上了热搜榜。
几亿人都在明里暗里唱着我不想不想不想上班,但又不得不继续朝九晚六坚持打卡,歌词里都是无奈的情结。
曾经有调查,你为什么上班。有人回复:因为穷。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穷人跟富人就分道扬镳,渐行渐远了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富有的习惯》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个终极命题。
作者托马斯科里,花了5年的时间研究了177位自力更生的千万富翁和128位穷人的日常习惯,最后得出结论:习惯决定财富。
这本书出版即畅销,全世界1亿多人都在分享这个秘诀,我们与富人的根本差距在于习惯。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养成习惯呢。或者说习惯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者指出,习惯是基底核给互动活跃的脑细胞们贴的标签,是长年累月不断重复和积累的结果。
那什么是基底核呢,它是管理控制习惯的指挥官。
众所周知,我们大脑里的脑细胞们一直都在积极活跃,就跟谈恋爱一样,两个人接触得多了,时间一长就日久生情,形影不离,好得就跟一个人一样。
细胞们也是这样,有些脑细胞之间如果互动交流地很频繁,时间长了两个细胞就好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时候基底核这个推手会再助攻一下,给她们贴上标签,噢,原来你们是一对啊,这个标签就叫做习惯。
如果没有人反对拆散你们,这个结合可能就是一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天性难改,习惯会伴随一生,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掉。
有了这个标签后,还需要一个触发事件,就是启动这个习惯的契机,那就万事俱备了。
一般,这个契机主要有6个,分别是视觉,听觉,时间,压力,人际交往的对象,信念和情绪。
比如说,有的人就习惯早上跑步,有的人就喜欢晚上锻炼,那时间就是引发运动健身的契机。
再比如,看到微信上红色的未读消息几条,你就知道肯定有人找你,就会点开微信去看。这个我们看到的非常显眼的红色数字,就是打开微信的引发器。
还有,不知道大家怎么样,我一般看电视剧的时候,吃的零食最多,如果零食好吃的话,嘴就停不下来了。那看电视剧就是吃太多零食的触发事件。
不同的触发契机已经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习以为常了。看的,听的,想的,闻的,无处不在。
只要遇到这些对应的事情,基底核这个领导就会被触动,进而发出指令,动起来吧。细胞士兵们就会被瞬间激活,积极执行对应的习惯,我们就开始按照惯性说话做事思考。
那大脑里为什么要有基底核这个指挥官呢。主要是为了减轻工作量。
公司里一般都会管理者和领导层,有了这层管理和指挥,公司运营得更顺畅,工作起来就会更井然有序,员工搬砖也更卖力。
大脑也是这样,提前设置好游戏规则,让你动再动,一方面是为了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是为了少干活少消耗能量。
你看,大脑是不是也有点懒得动的。
习惯是行为和想法长年累月重复形成的。那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来自于哪里呢。
作者总结了4个主要的来源,分别是父母,老师,阅读,以及从挫折中得来的经验教训。其中想法这个因素比想象中更厉害。
我们通常会听到,你想什么就是什么。你觉得自己行,你就行。你觉得我不行,那就很可能不行。
以前听到的时候,觉得太励志太鸡汤。但是这本书从信念想法影响习惯的角度告诉我们,事实确实是这样。
如果你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那么就不会想去采取什么积极的行动去打破困境。
相反如果你对自己还是充满信心,就会有想要改变的冲动,尝试一系列的方法去改变和影响自己。
记得之前看过松下幸之助的故事。他小时候过得也很苦,家里穷,经常生病,学习成绩还不好。
如果是消极点可能会想,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太惨了,但松下幸之助却不走寻常路,把缺憾当良药。
他说,老天给了我三个安慰,第一是家里贫穷,第二个是身体不好。第三个是学习成绩不好。
家里穷,让我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身体不好,让我加紧锻炼,现在拥有比较强健的体魄;成绩不好,更激励我要上进。
有时候,我们眼中的不足,有一天也会逆袭。贫瘠的脚下或许深挖下去就是富矿。
观念影响习惯,习惯影响行为,行为改变命运。
习惯就是这样看似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但也有迹可循,既然一切都是大脑惹的祸,我们是不是可以骗骗大脑来做些改变呢。
下一篇我们会接着讲习惯是如何影响改变我们和周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