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坐公交车回家,浏览《诗》专题时,在专题简介的最后,看到了“本专题无需审稿,请根据要求投稿,推广文以及内容不符的文章将被移除”这样的消息。当时我一脸震惊,上午还要审稿,下午就不用审稿了,这转换也太快了。
在简书官方专题中,《诗》不是第一个取消审稿的专题,在它之前,如《世间事》等专题早已取消审稿了,而且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官方专题取消审稿。虽然如此,当时心里还是存有幻想,希望这一切不要来得那么快,但是,现在看来,该来的还是来了。
也许,4月20日4200万元的B轮融资,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吧。
01
一个理想的写作平台,我认为应该是全民化、社区化、个人化三者相对平衡的。简书,我以为是与之最接近的一个平台。
首先,简书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写作,只要写的东西够好,就有机会入选官方专题甚至上首页,获得更多的曝光率,这是它全民化的一个表现。
其次,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它的专题。专题除了官方专题,还有大量的个人创建的专题。值得一说的是这些个人创建的专题,它们不像官方专题那样体积庞大,因而没有臃肿的后遗症,人数少,志趣相投,使得它们更加活跃,互动型更好。
最后,简书的个人化是显而易见的。你在上面写作,可以选择公开,也可以选择私密,可以选择投稿,也可以选择不投稿。同时,它的页面简洁,拥有Markdown 和富文本两个操作便捷的编辑器,对于写作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私人写作的地方。
02
说到全民化、社区化、个人化“三化”,可以把简书与其他的一些平台进行对比。
豆瓣,虽然它的电影、书籍等资讯是公开的,但是它的写作更多是偏向封闭的,是个人化的。除了影评、书评等可以获得一个公开亮相的机会,其他一些文章几乎只能悄悄地藏在你的日记里,除非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当然你也可以投豆瓣阅读,但豆瓣阅读不是所有文章都收的,它的门槛高,它接受的是长篇的、系列的出版,而不是单纯的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的发表。
知乎专栏,“专栏”一词,社区化的意味不言而喻。你可以在上面写东西,但是有没有人看是个问题,所以你要先形成一个社区,吸引了更多人去关注你,这样你写的东西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量。但这有个前提,前提是什么?首先你是大V,不管是在其他地方成名的,还是通过知乎问答成名的。
微信公众号,也是偏向社区化的。它是以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为中心,上千上万的粉丝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社区。虽然,曾经有过全民公众号的辉煌时期,但那只是一次比较疯狂的涨潮,闹哄哄,当潮退下了,起来的就起来了,倒下的就倒下了。当然,你也可以把公众号作为一个个人化写作的地方,但是如果把公众号的“公”变成了“私”,公众号也就不是公众号了。
天涯,则可看做是全民化泛滥的代表。天涯曾有个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如今早已成了末路英雄。天涯虽然标榜的是社区,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全民化。天涯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创作,而读者,除了可以选择热门的看,也可以按照帖子的更新时间来浏览,而这这也保证了即便是草根、新人的文章也能得较高的曝光率。但是,如今的天涯,早已成为了大杂烩。
03
全民化、社区化、个人化“三化”相对平衡是简书的一个巨大优势,但是,随着审稿的取消,可以预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失衡,在其他平台发生过的混乱现象也将会在简书身上重蹈覆辙。
在我看来,投稿、审稿是使得简书区别于其他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维持全民化、社区化、个人化“三化”平衡的关键所在。
取消审稿,也许会使简书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但是这也会导致它的同质化、混乱化。上面说过,我认为简书是目前“三化”相对平衡维持得最好的写作平台。一旦同质化,“三化”自然难以维持平衡,简书的特点和优势也将会丢失。而混乱化,则会使简书走向天涯相似的道路。
当今社会,信息过于泛滥,投稿、审稿的存在对其起到极为关键的抵御作用,它能有效地把碎片化、泛滥化、无用的信息做出甄别,把优秀的、有营养的呈现给观众和读者。
04
因为我写得比较多的是诗歌,所以关注最多的是一些诗歌专题。《诗》专题还审稿的时候,一般会有几个固定时间审稿的,比如七八点,十一二点,五六点,晚上等,因为大部分编辑都是要上班或者上学的,这几个时间点也是他们比较闲的时候。
《诗》专题取消审稿后,我大概观察了一下,几乎每分钟至少会有好几篇诗歌被收入进来,包括刚刚写的和日期很早之前的。
试想,以这种收入速度,刚刚投的文章瞬间被淹没,又有多少篇会被阅读到呢?审稿未必一定完美,但起码它是一道网,网住了一些大的、显而易见的劣质文章,剩下的交由读者判断。
我想大家都坐过地铁、公交车,也都排过长长的队。为什么排队?因为地铁和公交车的容量有限,同时也是为了维持秩序。这放在阅读上是一个道理,在一个时间段里,人的接受空间有限,并且需要时间去消化,当100万创作者的文章不经适当控制一窝蜂涌现的时候,是否还有阅读可言?
创作的“繁荣”,看似全民化,但是慢慢地,人们就会厌倦着这种过于泛滥的全民化,渐而走向社区化、个人化,而当人们走向社区化和个人化的时候,“三化”发生失衡,简书是否还有竞争的优势,人们又为何还要坚守简书?
05
2013年4月23日,简书公测上线,至今已走过了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简书也更换了好几个标语。
最开始是“找回文字的力量”,然后是“交流故事,沟通想法”、“源于创作,不止遇见”,如今则是“创作你的创作”。
从这几个标语中,可以看出简书一直在纠结。简书要的是写作的初心,而资本要的是市场,大众要的是故事,但简书不是一个个人的写作平台,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所以,简书只能在这三者间不断周旋、妥协、纠结、反抗。
“创作你的创作”可以说是对“找回文字的力量”的一个呼应和回归,但又不完全是。
“找回文字的力量”,透露着写作者的倔强与追求,充满了力量,但是“创作你的创作”则温和多了。一个不可否认的趋势,如今,文字的力量正在不断地流失,找回即是坚守,即是前行,“找回文字的力量”细看还有点文以载道的意味;而“创作你的创作”则只要求你忠于自己创作就行,放弃了对“找回”的追寻,更多强调的是前行。
“创作你的创作”相比之“找回文字的力量”,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爱听的也更多。这预示着,简书的全民化创作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阶段,更加疯狂。投稿还在,但是审稿取消了,你不仅可以尽情创作,还可以尽情投稿。
06
在《世间事》专题的投稿指南里,这样写道:
其实审稿一直都是一个广为诟病的事情,有人认为不公平,有人认为效率低……
简书的审稿一直是义务的性质,那些负责审稿的编辑,本身就要上班或者上学,却每天至少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来审稿,仅此,我就认为是值得佩服、尊重和理解的。
随着简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计其数的的创作者涌入,专题每天的投稿量剧增,审稿编辑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事实;审稿被人诟病也是事实;但是审稿为什么会被诟病,面对投稿量的剧增,是不是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考虑怎么完善审稿的制度,而不是一刀切取消?
我想,大部分写作的人,无论是因投稿通过而兴奋不已,抑或因投稿被拒而闷闷不乐,归根到底还是享受这个投稿的过程的。从纸质还辉煌的时代走过来的,多少人曾尝试过给杂志、报刊投稿,或者想过;又有多少人投了被拒,再写再投?
其实,投稿,投的是一份梦想,一份来自文字与写作的梦想;而审稿,则是点燃这梦想的一把火把。
如今,这把火把正在渐渐熄灭,火把熄灭了,梦想呢?
也许啊,折腾了这么一番,是该说累了的时候了,是该回归写作的时候了,是该“找回文字的力量”的时候了,是该真真正正静下心来“创作你的创作”的时候了,简不简书,或许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梦想未曾改变。
附:我关注的官方专题中,目前已取消审稿的有《诗》《历史》《世间事》《影视天堂》《青春》《旅行·在路上》《运动&健身》。